呼吸衰竭是什么?全面解析其成因、症状与危害
呼吸衰竭是一种由于肺部通气或气体交换功能严重受损,导致身体无法维持正常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出的临床综合征。当肺部不能有效地将氧气输送到血液中,或无法及时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时,就会引发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影响全身多个器官系统的正常运作。
呼吸衰竭的基本机制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呼吸过程包括外呼吸(肺通气和肺换气)与内呼吸(组织气体交换)两个主要环节。呼吸衰竭主要发生在外呼吸阶段,通常由肺泡通气不足、弥散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或肺内动静脉分流增加等原因引起。这些病理变化会显著降低血氧饱和度,同时造成二氧化碳在体内蓄积,从而打破机体酸碱平衡,诱发代谢紊乱。
常见病因有哪些?
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栓塞、严重哮喘发作、胸廓畸形、神经肌肉疾病(如重症肌无力、脊髓损伤)以及药物中毒(如镇静剂过量)等。此外,长期吸烟、空气污染、高龄和基础心肺功能差的人群更容易发生此类问题。
典型的临床表现
呼吸衰竭患者最突出的症状是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初期可能仅在活动后出现气促,随着病情发展,即使在静息状态下也会感到明显憋气。口唇和指甲床出现发绀(青紫色)是缺氧的重要体征之一。由于脑组织对缺氧极为敏感,患者还可能出现精神状态改变,如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嗜睡,严重时可进展至昏迷。
伴随的全身性反应
除了呼吸系统的表现外,呼吸衰竭还会引发一系列全身性生理反应。例如,低氧血症会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长期缺氧则可能引起肺动脉高压,进而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肾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等多器官功能障碍,进一步增加治疗难度。
呼吸衰竭的分类与诊断
临床上通常将呼吸衰竭分为两大类:Ⅰ型呼吸衰竭以低氧血症为主,常见于肺实质病变;Ⅱ型呼吸衰竭则表现为低氧合并高碳酸血症,多见于通气功能障碍。确诊主要依赖动脉血气分析,结合患者的病史、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光或CT)进行综合判断。
总之,呼吸衰竭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重症,早期识别症状并及时干预至关重要。对于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应定期随访、规范用药,并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如感冒、雾霾天气外出等,以降低发病风险。一旦出现呼吸急促、意识改变等情况,应立即就医,争取最佳救治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