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使用不当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及注意事项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呼吸机在抢救重症患者、治疗呼吸衰竭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尽管呼吸机是一种生命支持设备,若使用不当或管理不善,也可能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了解这些潜在危害,有助于医护人员和家属更好地配合治疗,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一、气道与咽喉损伤
呼吸机通常需要通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方式将通气管路连接至患者的肺部。这一过程虽然必要,但插管本身会对气道黏膜产生持续的机械性刺激和压迫。尤其在长时间使用的情况下,容易引起咽喉部充血、水肿甚至黏膜破损。此外,由于人工气道改变了正常的呼吸路径,削弱了上呼吸道对空气的加温加湿和过滤功能,使得下呼吸道更容易受到细菌侵袭,从而增加反复发生肺部感染的风险,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就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儿童使用更需谨慎
对于婴幼儿和年幼儿童而言,其皮肤和黏膜组织更为娇嫩,抵抗力较弱。在使用呼吸机进行面部固定或气管插管时,面罩或固定带若压力过大或位置不当,极易导致局部皮肤受压,引发压疮、红肿、破溃等问题。严重时还可能继发感染,影响整体治疗进程。因此,在儿科应用中,必须定期检查接触部位的皮肤状况,并适时调整固定装置的位置与松紧度,以减少皮肤损伤的发生。
二、高浓度氧疗引发的氧中毒
在危重病救治过程中,常需给予患者较高浓度的氧气以维持血氧饱和度。然而,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通常指氧浓度超过60%)可能导致氧自由基大量生成,进而损伤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引起急性肺损伤,临床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发展为氧中毒或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因此,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实际血气分析结果动态调整吸氧浓度,避免不必要的高氧暴露。
三、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ALI)
呼吸机在提供正压通气的同时,也会对肺组织施加一定的机械应力。如果设置的压力过高、潮气量过大或呼气末正压(PEEP)调节不当,可能导致肺泡过度扩张,造成气压伤、容积伤或生物伤,统称为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or-Associated Lung Injury, VALI)。这类损伤不仅会加重原有的肺部疾病,还可能诱发气胸、纵隔气肿等严重并发症。为此,现代机械通气强调“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包括小潮气量通气、适当的PEEP水平以及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等原则,以减轻对肺组织的进一步损害。
如何降低呼吸机使用风险?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呼吸机带来的副作用,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强呼吸道管理,定时吸痰、湿化气道;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气变化及呼吸机参数。护理人员应定时更换体位,实施俯卧位通气以改善氧合,并做好口腔护理与皮肤护理。对于具备条件的患者,应尽早评估撤机可能性,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从而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总之,呼吸机是挽救生命的重要工具,但其使用必须建立在科学规范的基础之上。只有充分认识其潜在危害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才能真正实现安全、高效的呼吸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