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呼吸道梗阻的常见原因及预防应对措施
儿童呼吸道梗阻是儿科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急症之一,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上呼吸道梗阻和下呼吸道梗阻。由于儿童气道相对狭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一旦发生梗阻,病情进展迅速,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此,了解其常见病因、识别早期症状并及时干预至关重要。
一、上呼吸道梗阻的常见原因
上呼吸道梗阻主要发生在鼻腔、咽部、喉部等区域,其中最常见且危险性较高的疾病为急性感染性喉炎。该病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典型表现为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喘鸣以及呼吸困难。
急性感染性喉炎属于儿科急危重症,若未能及时处理,喉头水肿可迅速加重,导致完全性气道闭塞,引发窒息甚至死亡。此外,先天性喉软化症、喉部肿瘤、会厌炎等也是引起上呼吸道梗阻的潜在因素,家长应高度重视孩子出现的异常呼吸表现。
如何识别上呼吸道梗阻?
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是否出现“三凹征”(即吸气时胸骨上窝、肋间隙和剑突下凹陷)、烦躁不安、口唇发绀、呼吸频率加快等症状。一旦发现此类表现,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二、下呼吸道梗阻的主要病因
下呼吸道梗阻通常涉及气管、支气管及肺部,常见疾病包括肺炎、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等。这些疾病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尤其在季节交替或气温骤变时更容易诱发。
在肺炎和支气管炎发作期间,气道黏膜因炎症刺激而充血、水肿,同时产生大量黏稠分泌物,容易堵塞细小支气管,影响气体交换。而支气管哮喘则以气道高反应性和反复发作的气道痉挛为主要特征,发作时可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喘息、胸闷等症状,严重时也可导致严重的气道阻塞。
慢性与急性梗阻的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下呼吸道梗阻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类型。急性梗阻多由感染或过敏引发,起病急、进展快;而慢性梗阻常与长期哮喘控制不佳、反复呼吸道感染或结构性气道异常有关,需长期管理与规范治疗。
三、其他导致儿童呼吸道梗阻的非感染性因素
除了感染性疾病外,异物吸入是造成儿童急性呼吸道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3岁以下幼儿,在进食瓜子、花生、豆类、糖果等小颗粒食物时,因咀嚼不充分、吞咽协调能力差,极易在哭闹、嬉笑过程中将食物误吸入气道。
支气管异物一旦进入主气道,可立即引起剧烈呛咳、面色青紫、呼吸困难甚至窒息。部分患儿可能在初期症状缓解后进入“无症状期”,但随后会继发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
预防儿童气道异物的关键措施
为防止此类意外发生,建议家长避免给5岁以下儿童喂食坚硬、圆滑或易碎的小颗粒食物;孩子进食时应保持安静,避免边吃边跑、说话或大笑;同时加强对幼儿的看护,杜绝将小玩具、纽扣电池等放入口中的行为。
四、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儿童呼吸道梗阻的成因多样,既包括急性感染如喉炎、肺炎,也涵盖哮喘发作及异物吸入等非感染性因素。家长和看护人应增强防范意识,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如海姆立克急救法,以便在紧急情况下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
同时,定期进行儿童健康体检,及时接种相关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有助于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从而减少气道梗阻的风险。一旦发现孩子有呼吸异常,务必尽早就医,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保障儿童呼吸健康与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