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呼吸道梗阻急救全攻略:家长必知的应急处理方法
儿童呼吸道梗阻是一种常见但极其危险的急症,可能由异物吸入、急性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由于儿童气道较窄、呼吸储备能力弱,一旦发生梗阻,缺氧进展迅速,严重时可在几分钟内危及生命。因此,掌握科学有效的急救措施对家长、教师及看护人员至关重要。
一、儿童呼吸道梗阻的常见原因
导致儿童呼吸道梗阻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气管异物吸入
这是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梗阻原因。花生、糖果、小玩具零件等容易被误吸入气道,尤其是在进食或玩耍时哭闹、大笑的情况下。异物卡在气管会导致突然咳嗽、喘鸣、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2. 急性感染性喉炎
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幼儿,常由病毒感染引起,如副流感病毒。典型症状包括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喘鸣和呼吸困难。病情发展迅速,严重时可因喉头水肿造成完全性气道阻塞。
3. 过敏反应或喉头水肿
食物过敏、药物反应或昆虫叮咬可能导致喉部迅速肿胀,引发急性气道狭窄,表现为呼吸急促、面色发绀、烦躁不安等。
4. 外伤或先天性疾病
如颈部外伤压迫气道,或患有先天性喉软化症等疾病,也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呼吸障碍。
二、不同年龄段的急救处理方法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应采取相应的急救策略,确保施救安全有效。
1. 对于2岁以上儿童(可站立)——海姆立克急救法
当孩子意识清醒且出现明显气道梗阻症状(如无法说话、咳嗽无力、面色青紫)时,应立即实施海姆立克法:
施救者站在患儿背后,双臂环绕其腰部;一手握拳,拳心向内放置于肚脐与剑突之间的腹部中线位置;另一只手抓住拳头,快速向上、向内连续冲击5次,利用腹压推动膈肌上移,促使异物排出。若一次无效,可重复操作直至异物咳出或患者失去意识。
2. 对于1岁以下婴儿——背部拍击联合胸部冲击法
婴儿气道更细,不能使用成人式腹部冲击法,以免造成内脏损伤。正确做法如下:
将婴儿面朝下抱于前臂上,头部略低于躯干,用手掌根部在肩胛骨之间用力拍击5次;若异物仍未排出,将婴儿翻转为仰卧位,用两指(食指和中指)在胸骨下半段(乳头连线下方)进行5次快速胸部按压,深度约4厘米。交替进行5次拍背和5次胸外按压,直到异物排出或婴儿失去反应。
三、意识丧失后的紧急应对措施
若儿童在呼吸道梗阻后出现意识模糊或心跳呼吸停止,必须立即启动心肺复苏(CPR)流程,并尽快联系急救系统。
1. 开放气道并检查口腔
将患儿平放于硬质平面,轻抬下巴、仰头开放气道,查看口腔是否有可见异物。如有松动异物,可用手指小心钩出;切忌盲目深挖,以免将异物推得更深。
2. 实施心肺复苏(CPR)
按照30次胸外按压配合2次人工呼吸的比例进行。按压位置为胸骨下半段,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深度约为胸部前后径的1/3(约5厘米)。每次人工呼吸前需检查口腔,确认无异物后再吹气,避免将异物进一步送入深部气道。
3. 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并使用AED
在实施急救的同时,应让他人立即拨打120求助。若现场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应在设备到达后按照语音提示使用,即使患儿疑似因窒息导致心脏骤停,AED仍可提供重要支持。
四、预防儿童呼吸道梗阻的关键措施
除了掌握急救技能,日常预防同样重要:
- 避免给5岁以下儿童食用坚果、果冻、带核水果等高风险食物;
- 教育孩子进食时不奔跑、不嬉笑、不大声说话;
- 妥善收纳小物件,防止误吞;
- 定期学习并演练儿童急救知识,参加正规急救培训课程;
- 家中常备急救手册,关键时刻能快速查阅操作步骤。
总之,儿童呼吸道梗阻虽突发性强、危险性高,但只要家长具备基本的识别能力和正确的急救技能,就能在黄金时间内挽救生命。建议每位家庭成员都应了解这些急救常识,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