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使用呼吸机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及应对策略

在现代重症医学中,呼吸机作为抢救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设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尽管其治疗价值显著,长期或不当使用呼吸机也可能带来一系列潜在危害。这些危害主要源于机械通气过程中的正压通气机制以及人工气道的建立,统称为“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了解这些风险不仅有助于医护人员科学管理患者,也能提升公众对呼吸机使用的理性认知。

常见的呼吸机相关并发症

1.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ALI)

这是机械通气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主要包括气压伤、容积伤、剪切伤和生物伤。当呼吸机提供的气道压力过高或潮气量过大时,可能导致肺泡过度扩张,造成肺组织物理性损伤。此外,在肺部已有病变的基础上进行通气,不同区域肺组织的顺应性差异会引发局部剪切力,进一步加重肺损伤。近年来研究还发现,炎症因子的释放构成“生物伤”,参与肺组织的继发性损害。

2. 对血流动力学的负面影响

正压通气会使胸腔内压力升高,进而影响静脉回心血量,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和血压降低。这种情况在血容量不足或心脏功能原本较差的患者中尤为明显。因此,在使用呼吸机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循环状态,必要时通过补液或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定义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48小时至撤机拔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肺部感染。由于人工气道破坏了呼吸道的自然防御屏障,细菌更容易进入下呼吸道。加之患者常处于卧床、意识不清等状态,咳痰能力减弱,极易引发感染。VAP不仅延长住院时间,还显著增加病死率。预防措施包括抬高床头30°~45°、定期口腔护理、及时清除呼吸机管路冷凝水等。

4. 气管食管瘘

长时间使用气管插管且气囊压力过高的情况下,气囊对气管壁的持续压迫可导致局部缺血、坏死,最终形成气管与食管之间的异常通道——即气管食管瘘。这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常需要外科手术干预。为避免此类问题,应定期检测并调整气囊压力,保持在25~30cmH₂O的安全范围内。

5. 呼吸机相关膈肌功能障碍(VIDD)

机械通气尤其是控制通气模式下,患者自主呼吸被完全或部分替代,导致膈肌废用性萎缩和功能减退。这种现象通常在上机后1~2天即可出现,表现为脱机困难、呼吸肌无力。为减少VIDD的发生,应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启动自主呼吸试验,逐步过渡到间歇指令通气(IMV)或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

6. 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

包括导管位置移动(如过深进入支气管或意外脱出)、气道黏膜损伤、人工气道阻塞(由痰痂或血块引起)、以及插管过程中或后期可能出现的气道出血。这些并发症不仅影响通气效果,还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固定导管、定时吸痰、监测气道压力和氧合情况是临床护理的关键环节。

如何降低呼吸机使用风险?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实践中必须严格掌握呼吸机的使用指征,避免不必要的机械通气。对于确实需要上机的患者,应制定个体化的通气策略,根据病情动态调整呼吸机模式、参数设置和通气目标。同时,加强多学科协作,包括呼吸治疗师、重症监护护士和感染控制团队的共同参与,能够有效提升治疗安全性。

早期脱机与康复干预的重要性

一旦患者病情稳定,应尽快评估脱机可能性,并实施规范的脱机流程。延迟脱机会增加并发症风险,而过早脱机则可能导致失败重插。此外,结合早期床上活动、呼吸肌训练和营养支持等康复措施,有助于加速恢复,缩短ICU住院时间。

总之,呼吸机是一项强大的生命支持工具,但其使用必须建立在科学评估和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之上。只有充分认识其潜在危害,并采取积极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才能真正实现“利大于弊”的治疗目标。

逆向思维2025-09-26 08:16:19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