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成因、症状与治疗全解析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简称ARDS(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是一种起病迅速、病情进展快的危重肺部疾病。通常在发病后一周内出现,主要由严重感染(如败血症)、重大创伤、大手术、严重烧伤、大量输血或输液过量、重症急性胰腺炎等肺内或肺外因素引发。这些诱因可导致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受损,进而引起肺间质和肺泡腔内广泛渗出,最终发展为急性呼吸功能障碍。
ARDS的主要病因有哪些?
ARDS的诱发因素可分为肺源性和肺外源性两大类。肺源性因素包括重症肺炎、吸入性肺炎(如误吸胃内容物)、肺挫伤、溺水以及大面积肺栓塞等,这些直接损伤肺组织,破坏肺泡结构。而肺外因素则更为多样,例如严重的全身性感染(败血症)、多发性创伤、急性胰腺炎、长骨骨折后的脂肪栓塞、大量输血或液体复苏不当等。这些情况通过激活全身炎症反应,间接造成肺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形成非心源性肺水肿。
临床表现:从呼吸急促到呼吸衰竭
ARDS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突发的呼吸困难和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患者常感到胸闷、气短,呼吸频率显著加快,即使给予高浓度氧气也难以缓解低氧血症。这种顽固性低氧血症是ARDS的核心特征之一。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口唇发绀、意识模糊,甚至发展为急性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支持。
影像学与诊断标准
胸部X线或CT检查显示双肺弥漫性浸润阴影,呈斑片状或磨玻璃样改变,且病变分布通常不对称。根据柏林定义,ARDS的诊断需满足以下条件:呼吸症状在已知诱因后1周内出现;胸部影像学提示双肺渗出影;不能完全用心力衰竭或液体负荷过多解释的低氧血症。此外,还需通过动脉血气分析评估氧合指数(PaO₂/FiO₂)来判断ARDS的严重程度。
ARDS的严重程度分级
根据氧合指数,ARDS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轻度ARDS的氧合指数为201–300 mmHg,部分患者可通过鼻导管吸氧或无创通气改善症状;中度为101–200 mmHg,通常需要有创机械通气支持;重度则低于100 mmHg,常伴有严重的呼吸衰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风险,必须转入重症监护室(ICU)进行严密监测和综合治疗。
并发症与预后
重度ARDS不仅影响呼吸系统,还可能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症、急性肾损伤、肝功能异常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多器官功能衰竭。长期机械通气也可能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或继发肺部感染。尽管近年来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但重度ARDS的死亡率仍较高,幸存者中部分会遗留肺纤维化、肺功能下降或心理障碍等问题。
治疗策略与管理原则
目前ARDS的治疗以支持疗法为主,核心目标是改善氧合、减少肺损伤并处理原发病。常用措施包括实施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如小潮气量通气)、适当水平的呼气末正压(PEEP)、俯卧位通气、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极危重病例中的应用等。同时,积极控制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维持液体平衡以及营养支持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识别、及时干预和多学科协作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总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威胁生命的急重症,其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公众应提高对高危因素的认知,临床医生则需加强早期筛查与规范治疗,从而有效降低ARDS带来的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