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69岁老人突发慢性呼吸衰竭,警惕活动后气短胸闷!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

(声明:本文仅用于医学科普,保护患者隐私,文中相关信息已做脱敏处理)

摘要:慢性呼吸衰竭不容忽视,症状隐匿但危害深远

69岁的张阿姨近十年来反复出现活动后气短、胸闷等症状,初期症状较轻,休息后即可缓解,未引起足够重视。此前在我院就诊时通过血气分析检查出存在慢性呼吸衰竭,当时二氧化碳分压为56mmHg,氧分压为58mmHg,虽未达急性危重标准,但仍提示肺功能已明显受损。经口服氨茶碱片治疗后症状一度缓解。然而7天前,张阿姨突然出现明显的憋喘,尤其在轻微活动后症状急剧加重,伴有精神萎靡、全身乏力等全身性表现。再次入院后经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检测,确诊为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期,并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经过为期两周的系统治疗,包括雾化吸入、静脉用药及氧疗,症状完全消失,精神状态恢复良好。出院一个月后随访,未再出现任何躯体不适,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患者基本信息与疾病概况

【基本信息】

性别:女性|年龄:69岁|既往病史:高血压、长期吸烟史(已戒烟10年)

【疾病类型】

慢性呼吸衰竭(Ⅱ型),继发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

【就诊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就诊时间】

2020年2月

【治疗方案】

综合治疗策略:持续低流量吸氧 + 雾化吸入异丙托溴铵气雾剂 +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 + 静脉注射尼可刹米注射液以兴奋呼吸中枢

【治疗周期】

住院治疗2周,症状控制稳定后出院;出院后居家康复并定期随访,1个月后复查各项指标正常

【治疗效果】

治疗期间憋喘、胸闷、乏力等症状逐步缓解,血气分析显示PaO₂上升至正常范围,PaCO₂下降至安全水平,呼吸功能明显改善,病情趋于稳定,未见并发症发生。

一、初次面诊:从“习以为常”到“不可忽视”的转变

张阿姨初次来诊时,主诉已有长达十年的活动后气短、胸闷史。她表示每次爬楼梯或快走几分钟后就会感觉呼吸不畅,必须停下来休息才能缓解。起初认为是“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并未就医。直到几年前一次体检中发现血气异常,才被诊断为慢性呼吸衰竭。当时给予口服氨茶碱片治疗,支气管扩张后症状迅速缓解。此次因7天前突发严重憋喘再次就诊,症状较以往明显加重,即使静坐也感呼吸困难,夜间难以平卧,伴有头晕、注意力不集中、四肢无力等缺氧表现。急诊查动脉血气分析提示:PaO₂ 52mmHg,PaCO₂ 68mmHg,符合Ⅱ型呼吸衰竭标准。进一步行肺功能检查显示FEV1/FVC<70%,提示存在不可逆气流受限,结合影像学结果,最终明确诊断为COPD所致的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同时了解到其有高血压病史,建议后续由心内科协同管理。

二、治疗经过:多维度干预,精准应对呼吸功能障碍

鉴于患者目前存在明显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二氧化碳潴留),治疗首要目标是改善气体交换、缓解呼吸肌疲劳、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治疗团队制定了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首先实施持续低流量吸氧(1-2L/min),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氧,避免高浓度氧诱发呼吸抑制。随后启动雾化吸入治疗,使用异丙托溴铵气雾剂,作为抗胆碱能药物,可有效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减少黏液分泌,改善通气功能。同时联合使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一种长效β2受体激动剂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复合制剂,既能扩张支气管,又能减轻气道炎症反应,从根本上控制慢阻肺的进展。

针对呼吸中枢驱动不足的问题,采用静脉注射尼可刹米注射液,这是一种呼吸兴奋剂,能够刺激延髓呼吸中枢,增强呼吸深度和频率,促进二氧化碳排出。此外,还辅以祛痰药物、营养支持及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整个治疗过程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气变化,动态调整治疗参数。

三、治疗效果:症状全面缓解,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经过两周系统的住院治疗,张阿姨的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原本频繁发作的憋喘基本消失,日常活动耐力明显提高,步行数百米不再需要中途休息。精神状态由最初的倦怠、嗜睡转变为清醒活跃,食欲恢复,睡眠质量也大幅提升。复查动脉血气分析显示:PaO₂回升至85mmHg,PaCO₂降至46mmHg,达到理想范围。肺功能检测亦提示小气道功能有所改善。医生评估后认为病情已稳定,准予出院,并制定详细的居家康复计划。一个月后门诊随访,患者自述无明显不适,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正常,家属反馈其情绪积极乐观,家庭氛围明显改善。

四、出院后注意事项:科学管理慢病,预防复发至关重要

虽然本次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结构性肺病,肺组织已发生不可逆损伤,因此仍需长期规范管理,以防呼吸衰竭反复发作。在此特别提醒广大中老年朋友:

1. 避免环境刺激

尽量远离雾霾、粉尘、烟雾、冷空气等刺激性环境,家中可配备空气净化器,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通。冬季外出佩戴口罩,防止呼吸道感染诱发急性加重。

2. 合理运动锻炼

避免剧烈运动,但不应完全卧床不动。推荐进行适度的有氧训练,如散步、太极拳、呼吸操等,有助于增强呼吸肌力量和心肺耐力。可在医生指导下开展肺康复训练。

3. 科学饮食调理

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豆制品、牛奶等,有助于修复组织、增强免疫力。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的新鲜蔬果,如西红柿、菠菜、西兰花、蓝莓、橙子等,有利于减轻氧化应激对肺部的损害。控制盐分摄入,以防加重高血压负担。

4. 规律用药与定期随访

遵医嘱坚持使用吸入药物,不可擅自停药或减量。定期复查肺功能、胸部CT及血气分析,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若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紫、意识模糊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五、医生个人感悟:早识别、早干预,守护呼吸健康

张阿姨的病例让我深刻意识到,许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症状往往被误认为是“自然衰老”的表现,从而延误诊治。事实上,像活动后气短、胸闷、易疲劳这类看似轻微的症状,可能是慢性呼吸衰竭的早期信号。尤其是长期吸烟者、有家族肺病史或患有慢阻肺、哮喘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群,更应提高警惕。

慢性呼吸衰竭并非不可控,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一旦确诊,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规范化治疗,并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通过合理用药、科学锻炼、营养支持和心理调节,大多数患者都能实现病情稳定,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

更重要的是,公众需要加强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认识,摒弃“忍一忍就过去了”的错误观念。当身体发出警告信号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避免小病变大病,影响全身器官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球球不看球2025-09-26 09:35:30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