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岁马大爷突发急性呼吸衰竭,科学对症治疗两周后顺利康复
(声明:本文仅用于医学科普,为保护患者隐私,相关个人信息已做脱敏处理)
摘要:精准诊断与综合治疗助力老年患者战胜急性呼吸衰竭
患者在就诊前十余天开始出现间歇性咳嗽、咳出白色痰液,并伴有活动后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随着时间推移,症状持续加重,逐渐发展为明显的呼吸困难,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为寻求进一步的专业诊疗,患者前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入院后,医生迅速组织完善血常规、动脉血气分析及胸部CT等多项检查,结合临床表现最终确诊为“急性呼吸衰竭”。随即启动以氧疗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抗感染、化痰平喘、雾化吸入等多种手段协同干预。经过为期两周的系统住院治疗,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肺部影像学明显改善,复查结果良好,达到临床治愈标准,顺利出院并完成后续随访。
基本信息概览
性别与年龄:男性,66岁主要诊断:急性呼吸衰竭原发疾病背景:既往有左肺鳞状细胞癌手术史就诊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时间:2019年6月治疗方式:经鼻导管吸氧 + 静脉用药(头孢曲松钠、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 雾化吸入(硫酸沙丁胺醇)+ 口服药物(盐酸氨溴索片、多索茶碱片、头孢克肟胶囊)治疗周期:住院治疗14天,出院后继续口服药物巩固疗效,10天后返院复查最终疗效:症状完全缓解,肺功能显著恢复,影像学显示病灶吸收,病情痊愈
一、初次接诊:从症状演变中捕捉关键线索
马大爷今年66岁,8年前因发现左肺占位性病变,在全麻下接受了左肺上叶切除术以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左肺鳞状细胞癌。术后完成了4个周期的化疗,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长期随访情况稳定。然而,近期健康状况出现了波动——就诊前约10余天,他在家中频繁出现咳嗽,咳出少量白色黏痰,且在轻微活动如散步或爬楼梯时即感憋喘、呼吸不畅。
起初家人认为是普通感冒或天气变化引起,自行服用阿莫西林胶囊进行治疗,但效果不佳,症状非但没有缓解,反而逐步加剧,甚至在静息状态下也感到呼吸费力。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家属陪同其前来我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接诊时查体发现:双肺呼吸音粗糙,左侧肺部听诊呼吸音减弱,并可闻及湿性啰音;右侧肺野未见明显干湿啰音。初步判断存在肺部感染合并通气功能障碍的可能性。
辅助检查揭示真实病因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立即安排胸部高分辨率CT扫描,结果显示:左肺存在广泛炎性渗出影,提示肺炎改变;同时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相关表现,如肺气肿和双侧多发肺大泡;此外还可见左肺支气管扩张、管壁增厚,以及左侧胸腔少量积液。结合动脉血气分析结果(PaO₂降低,PaCO₂升高),符合Ⅱ型呼吸衰竭的标准。综合所有信息,临床最终诊断为“急性呼吸衰竭”,由肺部感染诱发,需紧急收治入院进行系统治疗。
二、治疗过程:多维度干预控制病情进展
确诊后,我向马大爷及其家属详细解释了病情成因和发展机制:由于患者曾接受过肺叶切除手术,残余肺组织代偿能力下降,一旦发生肺部感染,极易引发通气/换气功能障碍,进而导致急性呼吸衰竭。当前病情尚处于可控阶段,无需机械通气或手术干预,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与支持疗法即可有效控制。
患者及家属表示充分理解并积极配合治疗计划。我们随即启动以下综合治疗措施:
- 氧疗支持:采用经鼻导管持续低流量吸氧(2L/min),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改善组织缺氧状态;
- 抗感染治疗: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覆盖常见呼吸道致病菌,控制肺部炎症扩散;
- 抗炎调节:使用注射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减轻气道水肿与炎症反应,缓解呼吸窘迫;
- 支气管扩张:每日定时雾化吸入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舒张支气管,缓解喘息症状;
- 祛痰平喘:口服盐酸氨溴索片促进痰液稀释,配合多索茶碱片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提升排痰效率;
- 序贯治疗:出院前评估病情稳定后,过渡至口服头孢克肟胶囊完成疗程,防止复发。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疗团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血氧变化及肺部体征演变,根据病情动态调整治疗方案。经过连续14天的住院治疗,患者自觉呼吸顺畅,咳嗽咳痰基本消失,夜间睡眠质量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三、治疗成效:症状消除,影像学恢复正常
住院第14天,再次进行全面评估。查体显示:两侧胸廓动度对称,触觉语颤正常,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恢复正常,SpO₂维持在97%以上,无需继续吸氧。胸部CT复查提示:原有肺炎病灶大部分吸收,肺气肿程度较前减轻,胸腔积液完全吸收,支气管结构趋于正常,肺功能得到显著恢复。
达到出院标准,进入康复阶段
鉴于患者已无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生命体征平稳,实验室指标达标,符合出院指征,准予办理出院手续。医嘱继续服用头孢克肟胶囊10天,巩固抗感染疗效,并预约10天后返院复查,确保病情彻底稳定。
复查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保持正常,肺部影像无新发病变,确认实现临床痊愈,遂停止所有治疗用药。患者精神状态良好,日常活动自如,已回归正常生活轨道。
四、康复期注意事项:预防复发是关键
看到马大爷顺利康复,作为主治医生我也倍感欣慰。但考虑到其年龄较大、既往有肺癌手术史、肺储备功能较差,仍属于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危人群,因此特别叮嘱其在居家康复期间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规范用药,切勿擅自停药
即使症状已经消失,也要严格按照医嘱完成全部疗程的药物使用,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中途随意减量或停药可能导致病原菌未被彻底清除,造成感染反复或耐药风险增加。
2. 加强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
季节交替时气温波动大,应注意适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尽量减少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必要外出时佩戴口罩,降低交叉感染几率。
3. 科学饮食,增强机体免疫力
日常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忌食辛辣刺激、油腻煎炸、生冷寒凉类食物,以免刺激咽喉引发咳嗽或影响胃肠功能。
4. 适度锻炼,改善肺功能
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呼吸操、腹式呼吸训练或轻度有氧运动(如慢走、太极),有助于增强呼吸肌力量,提高肺活量,延缓肺功能退化。
5. 定期随访,做好自我监测
建议每3-6个月到医院进行一次肺部CT和肺功能检测,及时掌握肺部健康状况。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咳嗽加剧、痰量增多、呼吸急促、口唇发绀、意识模糊等情况,应立即就医,争取早期干预。
五、医生感悟:早识别、早干预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急性呼吸衰竭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急重症,常见于慢性肺部基础疾病患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肺癌术后等。这类人群肺功能本就受损,一旦遭遇感染、劳累、气候变化等因素刺激,极易诱发急性发作。
本例患者正是因为既往肺叶切除术后肺储备下降,加上近期肺部感染未能及时控制,最终导致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生。幸运的是,由于就诊及时、诊断准确、治疗得当,整个病程控制良好,避免了插管或机械通气等更高级别的生命支持手段。
这也提醒我们,对于有肺部手术史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老年人群,必须高度重视任何呼吸道症状的变化。哪怕是看似普通的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也不能掉以轻心。只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风险,保障生命质量和安全。
同时,公众也应加强对呼吸系统健康的认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科学管理慢性病,真正实现“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