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肺纤维化在CT影像中的典型表现及诊断意义

肺部结构主要由肺实质和肺间质两大部分构成。肺实质指的是肺内负责气体交换的含气区域,包括肺泡及其直接相连的细微气道;而肺间质则是支撑这些含气结构的结缔组织网络,分布于肺泡壁、血管周围、支气管周边以及小叶间隔等部位。当发生肺纤维化时,病变主要累及的就是这一系列间质性结构,导致其出现异常增厚、瘢痕形成和结构重塑。因此,理解肺间质的解剖特点,是解读肺纤维化在CT上表现的基础。

肺间质改变的CT影像特征

在高分辨率CT(HRCT)检查中,肺间质纤维化的早期征象通常表现为肺小叶间隔的增厚。肺小叶是肺的基本结构单位,直径约为1.5至2厘米,其外围由结缔组织构成的小叶间隔包裹。当这些间隔因炎症或纤维化而增厚时,在CT图像上可清晰观察到呈多边形网格状的线性阴影,尤其在肺外周靠近胸膜处更为明显。这类增厚常表现为从胸膜垂直延伸进入肺实质的细线影,医学上称之为“小叶间隔增厚”,是肺间质病变的重要提示之一。

界面征象:判断纤维化进展的关键指标

随着肺间质纤维化进程的推进,肺组织的正常结构逐渐被破坏,导致多种典型的“界面征”出现。所谓界面征,是指原本平滑的组织交界变得模糊或不规则。例如,“血管-肺界面征”表现为肺动脉或静脉与周围肺组织之间的边界不清,提示血管周围纤维组织沉积;“胸膜-肺界面征”则指脏层胸膜与肺实质之间的界限失去光滑性,出现锯齿状或波浪样改变,反映胸膜下区域的纤维化累及;此外,“支气管-肺界面征”也常见,表现为支气管壁周围结构紊乱,提示支气管周围间质增厚或瘢痕形成。这些征象不仅有助于识别肺纤维化的存在,还能为评估疾病活动性和进展程度提供重要依据。

中晚期肺纤维化的典型影像表现

进入肺纤维化的中晚期阶段,肺组织持续受到损伤并被纤维瘢痕替代,结构严重扭曲变形,最终形成特征性的“蜂窝肺”改变。蜂窝征在CT上表现为多个大小不等(通常直径5–10mm)、壁厚且排列紧密的囊腔,多见于双肺基底部和外周区域,呈簇状分布。这种改变代表肺泡结构已被不可逆地破坏,代之以纤维化的空腔结构,提示肺功能显著下降,属于肺纤维化较为严重的阶段。

其他常见伴随影像学表现

除了上述典型征象外,肺纤维化患者在CT上还可能表现出多种辅助性影像特征。例如“胸膜下陷征”,即由于小叶间隔纤维收缩牵拉,导致局部胸膜向肺内凹陷,形成与胸壁平行的弧形线条影,常见于下叶背段。另外,“磨玻璃样影”也是肺间质疾病中常见的非特异性表现,表现为肺野密度轻度增高但未掩盖其中的血管纹理,既可见于肺泡炎、早期纤维化,也可能出现在感染、水肿或其他弥漫性肺病中,需结合其他征象综合判断。

综合分析与临床诊断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单一的CT征象往往不足以确诊肺纤维化,必须将多种影像表现进行系统整合,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肺功能检测结果、实验室检查(如自身抗体谱)以及可能的职业暴露史或环境接触史等进行全面评估。例如,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具有特定的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模式,其CT特征为以下肺野外周为主的网状影、蜂窝变和牵拉性支气管扩张,而缺乏不符合UIP诊断的表现。因此,影像科医生与呼吸科医生的协作对于明确病因、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总之,肺纤维化在CT上的表现多样,涵盖从小叶间隔增厚、界面征、磨玻璃影到蜂窝肺等多个层次的结构性改变。掌握这些影像学特点,不仅能帮助早期识别病变,还能动态监测病情发展,指导临床干预时机,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有长期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等症状的人群,及时行高分辨率CT检查尤为必要。

82年矿泉水2025-09-28 08:29:10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