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肺间质纤维化的CT影像特征及临床意义解析

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肺部疾病,属于间质性肺病的重要类型,主要由于肺间质的炎症和异常修复过程引发组织结构重塑,最终导致不可逆的纤维化改变。该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干咳以及肺功能下降,而高分辨率CT(HRCT)在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CT影像可以清晰观察到多种典型征象,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变范围、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

肺间质纤维化的主要CT影像表现

1. 小结节影:提示局部肺泡结构异常

在高分辨率CT图像中,小结节影是肺间质纤维化常见的早期征象之一。这些结节通常直径小于5毫米,呈多发性、边界模糊或清晰,多分布于肺实质的外周区域或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其形成机制与肺泡间隔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以及胶原沉积密切相关。此外,当肺泡腔因炎性渗出物或纤维蛋白填充而被部分堵塞时,也可在影像上呈现为小结节状阴影。这类影像变化往往提示病程处于活动期,需结合临床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抗纤维化或免疫调节治疗。

2. 磨玻璃样影:反映肺泡间隔增厚与气腔不完全充盈

磨玻璃样影(Ground-Glass Opacity, GGO)是肺间质纤维化中最常见的CT表现之一,表现为肺组织密度轻度增高,但仍能透过影像看到其中的血管和支气管结构,形似“薄雾覆盖”。这种影像学特征通常代表肺泡壁增厚、间质水肿、炎症细胞浸润或肺泡内少量液体/细胞成分积聚。在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中,磨玻璃影多见于双下肺胸膜下区域,常与网格影共存,提示疾病尚处于进展阶段,具有一定的可逆性潜力,因此是干预治疗的关键窗口期指标。

3. 网格状影:标志间质纤维化的结构性改变

随着病情发展,CT上可出现明显的网格状阴影,表现为交错排列的线状或网状高密度影,主要由增厚的小叶间隔和纤维化的肺间质构成。此类改变通常出现在肺部外围、尤其是双侧下叶近胸膜处,反映了肺泡结构的持续破坏和纤维组织的广泛沉积。网格影的密度较高且边界清晰,常与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并存,提示肺实质已发生不可逆的结构重塑。该影像特征对于区分活动性炎症与终末期纤维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4. 牵引性支气管扩张:瘢痕牵拉所致的继发性改变

牵引性支气管扩张是肺间质纤维化典型的间接征象之一,表现为外周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的不规则、非对称性扩张。这种扩张并非源于支气管本身的病变,而是由于周围肺组织因纤维化收缩形成瘢痕,进而对邻近气道产生机械性牵拉所致。CT上可见扩张的支气管呈囊状、串珠状或扭曲走行,尤其集中在肺底部和胸膜下区域。这一征象不仅影响通气功能,还可能增加感染风险,是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肺功能损害的重要依据。

5. 蜂窝样改变:晚期肺纤维化的标志性影像

蜂窝样改变是肺间质纤维化进入终末期的典型CT表现,影像上呈现为多个大小不等(通常3–10 mm)、壁厚清晰的囊腔,密集排列如蜂巢,主要分布在双肺下叶及外周带。这些囊腔是由严重破坏的肺泡结构融合而成,内部常无正常气体交换功能,代表肺组织已丧失基本生理功能。蜂窝肺的出现意味着疾病已进入不可逆阶段,常伴随显著的低氧血症和肺动脉高压,预后较差。因此,在CT检查中发现蜂窝样改变,应高度警惕疾病的晚期状态,并及时调整治疗策略以延缓病情进展。

结语:CT在肺间质纤维化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综上所述,肺间质纤维化的CT影像表现具有高度特异性,从小结节影、磨玻璃样变到网格影、牵引性支气管扩张,直至蜂窝肺的形成,构成了疾病发展的完整影像链条。高分辨率CT不仅能帮助实现早期诊断,还能动态监测病情演变,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临床实践中,结合患者的症状、肺功能检测及影像学特征,可更全面地评估疾病阶段,提升诊疗效率与患者生存质量。

冬冬2025-09-28 09:04:17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