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肺间质性纤维化是什么?病因、类型及危害全面解析

肺间质性纤维化(Pulmonary Interstitial Fibrosis)是一种以肺间质慢性炎症和进行性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属于间质性肺疾病的范畴。这类疾病并非单一病种,而是涵盖多种病因所致肺组织结构异常的一组综合征。随着病情进展,正常的肺泡结构逐渐被瘢痕组织取代,导致肺功能严重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人体的肺组织由肺实质和肺间质两部分构成。肺实质主要指肺泡及其上皮细胞,负责气体交换;而肺间质则是支撑肺泡结构的结缔组织网络,包括血管、淋巴管、成纤维细胞和基质成分。当肺间质受到各种刺激引发持续性的免疫炎性反应时,会激活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并分泌大量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形成不可逆的纤维化病变。

在这一过程中,原本用于气体弥散的肺泡间隔逐渐变厚、僵硬,相邻肺泡被纤维组织融合或压缩,造成有效呼吸面积显著减少。氧气难以顺利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二氧化碳排出也受阻,最终导致低氧血症、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发展为呼吸衰竭,需要长期吸氧甚至接受肺移植治疗。

肺间质纤维化的主要类型

1. 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是指由明确的基础疾病或外部因素引发的肺部纤维化改变。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等均可累及肺部,引起免疫系统攻击肺间质,进而诱发炎症与纤维化进程。这类患者往往伴有其他器官损害,临床表现复杂,诊断需结合血液免疫学检查和影像学评估。

2. 药物相关性肺间质纤维化

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可能对肺组织产生毒性作用,导致药物性肺损伤,其中博来霉素和胺碘酮是最典型的代表。博来霉素作为一种抗肿瘤药,在治疗睾丸癌、淋巴瘤时可能引起肺毒性反应;而胺碘酮作为广泛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其脂溶性强,易在肺组织中蓄积,干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代谢,引发慢性间质性肺炎和纤维化。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期间应定期监测肺功能和胸部影像变化。

3.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

对于没有明确诱因的肺间质纤维化,医学上称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简称IPF),是临床上最常见且预后较差的一种类型。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与遗传易感性、环境暴露(如吸烟、粉尘、金属颗粒)、反复微小肺损伤修复异常等因素有关。IPF起病隐匿,早期症状轻微,常表现为干咳和活动后气短,容易被误认为“年纪大了”或“体虚”,延误诊治时机。

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影响与防治策略

肺间质纤维化一旦进入进展期,肺功能将呈不可逆下降趋势,五年生存率低于许多恶性肿瘤。因此,早发现、早干预至关重要。高分辨率CT(HRCT)是诊断该病的关键手段,典型表现为双下肺网格影、“蜂窝肺”征象。肺功能检测则显示限制性通气障碍和弥散能力降低。

目前治疗主要包括抗纤维化药物(如尼达尼布、吡非尼酮)、免疫调节治疗、氧疗支持以及肺康复训练。对于符合条件的终末期患者,肺移植是唯一可能延长生命的根治手段。此外,戒烟、避免职业粉尘暴露、预防呼吸道感染也是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

总之,肺间质性纤维化是一类严重威胁呼吸健康的慢性疾病,了解其发病原因、识别高危人群、及时就医检查,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存质量。公众应增强对该病的认知,尤其是有基础疾病或长期服药史的人群,更应重视肺部健康监测。

加菲翔2025-09-28 09:29:21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