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73岁老人胸闷气短反复发作,竟是肺间质纤维化作祟,科学用药组合带来显著改善

(声明:本文仅供医学科普参考,病例信息已做隐私保护处理,具体诊疗请遵循专业医生指导)

摘要:警惕隐匿性肺病——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早期识别与综合治疗

一位73岁男性患者,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曾在胸科医院就诊并诊断为右侧胸腔积液,经抗炎和激素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然而此后症状反复发作,生活质量明显下降。2022年3月,患者因症状加重前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就诊。结合详细病史、体格检查及多项辅助检查结果,最终确诊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合并继发感染”。入院后采取以抗感染、化痰、抗氧化为核心的药物联合治疗方案,包括静脉使用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口服盐酸氨溴索溶液以及雾化吸入乙酰半胱氨酸溶液,并辅以营养支持与对症管理。经过14天系统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显著缓解,顺利出院。后续随访3个月显示病情稳定,肺功能未见进一步恶化,提示该治疗策略具有良好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

基本信息与疾病概况

患者性别:

年龄:73岁

临床诊断: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伴继发性肺部感染

就诊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就诊时间:2022年3月

治疗方式:住院综合药物治疗 + 门诊长期随访管理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14天,出院后持续门诊随访3个月

治疗结局:症状明显改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质量提升

一、初诊经过:从胸闷气短到明确病因的探索之路

患者最初于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尤其在爬楼或快走时更为明显,未伴有发热、关节疼痛、皮疹、脱发或光敏感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表现。当时在当地胸科医院检查发现右侧胸腔积液,给予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积液吸收,症状一度缓解而出院。但此后两年间,胸闷、气促症状反复发作,且逐渐加重,影响日常生活。

此次因症状持续不缓解,于2022年3月来我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入院查体显示:脉搏110次/分,呼吸频率20次/分,意识清楚,精神状态尚可,营养状况中等,体位自如,配合查体良好。口唇轻度发绀,提示存在慢性缺氧;颈静脉无怒张,心界不大,心脏听诊各瓣膜区未闻及明显杂音。双侧胸廓对称,叩诊呈清音,但双肺呼吸音普遍减弱,可闻及散在干啰音,在背部及腋下区域还可听到典型的Velcro样爆裂音——这是肺间质纤维化的特征性体征之一。腹部柔软,肝脾未触及肿大,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正常。既往否认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结核病史,亦无明确药物过敏记录。

辅助检查助力精准诊断

为进一步明确病因,我们安排了系列影像学与功能评估检查:

  • 胸部高分辨率CT(HRCT):显示两肺间质网格状改变,右肺中叶尤为明显,符合肺间质纤维化影像学特点,同时可见局部感染灶及双侧胸膜增厚现象。
  • 肺功能检测:结果显示通气功能显著减退,表现为限制性通气障碍,小气道功能中度受损,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下降,提示气体交换能力受损。
  • 动脉血气分析:PaO₂为69mmHg(低于正常值),PaCO₂为44.9mmHg,提示存在低氧血症,但尚未进展至呼吸衰竭阶段。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8.8×10⁹/L,红细胞及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生化指标基本正常,排除了其他系统性疾病可能。

综合上述临床资料,最终确诊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合并继发感染”,决定收治入院进行系统干预。

二、治疗过程:多靶点协同作用的个体化药物组合疗法

针对该患者的病情特点,我们制定了以控制感染为核心、兼顾改善咳痰症状与延缓纤维化进程的综合治疗方案:

1. 抗感染治疗:切断病情恶化的关键环节

考虑到患者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且影像学提示肺部存在继发感染灶,及时控制感染是防止纤维化加速进展的重要措施。因此选用广谱强效的喹诺酮类抗生素——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每日一次静脉滴注,连续使用7-10天,确保病原微生物被有效清除,避免炎症反应进一步损伤肺组织。

2. 化痰止咳:促进气道清洁,减轻呼吸负担

患者虽无大量咳痰,但存在黏稠分泌物不易排出的问题,影响通气效率。为此加用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通过调节支气管腺体分泌、降低痰液黏度,帮助痰液更容易咳出,从而改善呼吸困难症状。

3. 抗氧化与抗纤维化支持:延缓疾病进程的关键手段

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在肺纤维化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我们采用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进行雾化治疗,其不仅能直接分解黏蛋白、稀释痰液,还具备强大的抗氧化作用,有助于减少自由基对肺泡上皮细胞的损伤,进而抑制成纤维细胞活化与胶原沉积,达到延缓纤维化进展的目的。

4. 支持性治疗:全面提升机体抵抗力

住院期间强调充分休息,鼓励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饮食摄入,必要时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增强免疫力,促进组织修复。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

三、治疗成效:症状显著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经过为期14天的规范化治疗,患者咳嗽、咳痰症状明显减轻,胸闷、气短感基本消失,日常活动耐力显著提升。复查胸部CT提示感染病灶吸收好转,胸膜肥厚情况稳定,未见新发病变。肺功能虽未能完全恢复,但低氧血症得到纠正,SpO₂维持在95%以上。最终患者顺利出院,并被纳入慢病管理体系,安排每3个月定期复诊,动态评估肺功能及影像学变化。

四、生活管理建议:长期防控不可忽视

尽管本次急性期治疗取得满意效果,但由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属于不可逆性慢性肺病,必须重视长期管理和生活方式调整,以最大限度延缓疾病进展:

1. 定期随访,早发现早干预

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肺功能检测和高分辨率CT扫描,密切关注肺部结构与功能变化。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咳嗽加剧或发热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排查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2. 预防感染,守护呼吸健康

秋冬季节是呼吸道感染高发期,老年人尤其易感。应注意适时增减衣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推荐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构建双重免疫屏障,降低感染风险。

3. 远离有害环境因素

长期接触石棉、煤尘、木屑、烟雾等无机或有机粉尘会显著增加肺损伤风险。建议居住环境保持清洁,烹饪时开启抽油烟机,避免被动吸烟,外出佩戴口罩防护,特别是在空气质量较差的日子。

4. 科学锻炼,增强体质

可在医生指导下开展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逐步提高心肺耐力。同时注意呼吸训练,学习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技巧,有助于改善通气效率,缓解气促症状。

五、临床思考与经验总结

本例患者的诊治经历提醒我们,老年人群中出现不明原因的进行性呼吸困难,不能仅归因于“年纪大了”,而应高度警惕肺间质疾病的可能。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起病隐匿,早期常被误认为慢性支气管炎或心脏问题,容易延误诊断。

几点重要启示:

  • 对于长期胸闷、气短的老年患者,务必完善肺功能和高分辨CT检查,提高早期识别率;
  • 感染是诱发IPF急性加重的主要诱因,抗感染治疗应在评估基础上尽早启动;
  • 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合理用药(如N-乙酰半胱氨酸)可延缓纤维化进程;
  • 加强患者教育,建立长期随访机制,是实现疾病长期管理的关键。

总之,面对这类复杂慢性肺病,唯有坚持“早诊断、早干预、重预防、全周期管理”的理念,才能真正帮助患者延长生存期、提升生活质量。

冷眼看穿一切冷眼2025-09-28 09:55:33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