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什么是肺纤维化?了解病因、分类及高危因素

肺纤维化是一种严重的慢性肺部疾病,属于间质性肺疾病的终末阶段,主要表现为肺组织中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导致肺泡结构破坏、气体交换功能严重受损,最终可能引发呼吸衰竭。由于其进展隐匿、治疗难度大,肺纤维化已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的重要健康问题。早期识别病因、明确分类,对延缓病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肺纤维化的形成机制与病理特征

肺纤维化本质上是肺部在受到各种损伤后,修复过程失衡的结果。正常情况下,肺组织受损后会启动自我修复机制,但当损伤持续存在或修复反应过度时,成纤维细胞异常活化并大量分泌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造成肺组织逐渐被瘢痕组织取代。这种不可逆的“硬化”过程使得肺弹性下降,氧气难以有效进入血液,患者常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干咳、乏力等症状。

肺纤维化的四大临床分类

临床上,肺纤维化通常归类于间质性肺疾病(ILD)范畴,并根据病因和病理特征分为四大类。准确分类有助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干预效果。

1. 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

这类肺纤维化有明确的诱因,常见包括环境暴露、药物毒性以及系统性疾病的影响。例如长期吸入无机粉尘(如二氧化硅、石棉)可引起尘肺或石棉沉着病,进而发展为肺间质纤维化;职业性过敏性肺炎也属于此类,常见于农民、养鸟者等特定人群。此外,某些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化疗药物博来霉素、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等,也可能引发药物相关性肺纤维化。同时,多种结缔组织病和血管炎也是重要诱因,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等,均可累及肺部,导致继发性肺纤维化。

2.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s)

这是临床上较为复杂的一类,指在排除所有已知原因后仍无法确定病因的肺纤维化。目前共分为10种亚型,其中最常见且预后较差的是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常伴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和特征性的“ Velcro啰音”。其他类型还包括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脱屑性间质性肺炎(DIP)等,不同亚型的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特点各异,需通过高分辨率CT(HRCT)和肺活检综合判断。

3. 肉芽肿性肺疾病相关的纤维化

以结节病最为典型,这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多系统肉芽肿性疾病,常侵犯肺部和淋巴结。虽然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但约有20%-30%的病例会进展为肺间质纤维化,尤其是在出现肺门淋巴结钙化或蜂窝肺改变时。此外,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真菌感染等也可形成肉芽肿并继发纤维化,需仔细鉴别诊断。

4. 罕见类型的间质性肺疾病

尽管发病率较低,但一些罕见疾病同样可能导致肺纤维化,容易被忽视。例如淋巴管肌瘤病(LAM),主要影响育龄期女性,表现为进行性气短和反复气胸;肺泡蛋白沉着症(PAP)则因肺泡内积聚大量脂蛋白样物质而影响换气功能;肺淀粉样变性涉及异常蛋白质沉积于肺组织;还有慢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若未及时治疗也可能导致纤维化改变。这些疾病虽少见,但因其特殊性,需借助基因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病理检查等手段确诊。

如何预防和早期发现肺纤维化?

鉴于肺纤维化的不可逆性,预防和早筛尤为关键。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接触粉尘、从事矿山或建筑行业者,应加强职业防护,定期体检。服用可能致肺毒性的药物时,应在医生指导下监测肺功能。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也应定期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肺部受累迹象。一旦出现持续干咳、活动后气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肺功能测试和高分辨率CT扫描,争取早诊断、早干预。

结语

肺纤维化并非单一疾病,而是多种肺部病变发展的共同结局。了解其背后的病因分类,不仅有助于明确诊断,也为精准治疗提供了方向。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新型抗纤维化药物(如尼达尼布、吡非尼酮)的应用已显著延缓部分患者的病情进展。未来,结合生物标志物检测、个体化医疗和肺康复管理,有望进一步改善肺纤维化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生活和美2025-09-28 10:32:44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