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岁老人突发肺部弥漫性损伤,科学用药显著改善咳痰气促症状
(本文仅供医学科普参考,患者个人信息已做隐私保护处理)
病例概述:老年患者因感染引发双肺弥漫性病变,经系统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
本案例介绍一位66岁男性患者,因持续咳嗽、咳痰并伴有呼吸困难等症状前来就诊。患者近期咳痰量增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夜间睡眠质量。入院后通过肺部CT、血气分析及支气管镜等多项检查,确诊为双肺弥漫性病变,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肺损伤类型。经过为期10天的综合治疗,包括氧疗、抗感染和雾化祛痰等手段,患者症状显著改善,炎症指标逐步恢复正常,最终顺利出院,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患者基本信息与疾病背景
性别年龄:男性,66岁
临床诊断:双肺弥漫性病变(感染相关性肺损伤)
就诊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
就诊时间:2022年3月
治疗方案: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 + 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西丁钠 + 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雾化治疗
住院周期:共计10天
康复情况: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明显减轻,血氧饱和度回升,炎症反应控制良好,整体病情趋于稳定
一、初次接诊:症状典型,影像学提示肺部实变
患者主诉一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干咳,随后发展为频繁咳嗽并咳出大量白色泡沫样痰液,日均排痰量约100毫升。伴随症状包括活动后气促、静息状态下亦感胸闷,夜间常因呼吸不畅而惊醒,严重影响睡眠质量。此外,患者自述在深呼吸或剧烈咳嗽时,右侧背部出现牵拉性疼痛。体格检查发现口唇轻度发绀,双肺听诊可闻及散在湿啰音。急诊行胸部CT扫描显示右下肺存在片状实变影,并可见双肺多发磨玻璃样改变,提示存在广泛性肺泡损伤,初步判断为感染诱发的双肺弥漫性病变。
二、深入检查与治疗过程
为进一步明确病因及评估气道分泌物情况,医生安排患者接受电子支气管镜检查。镜下观察到支气管腔内有较多黏稠的白色泡沫状分泌物附着,证实了气道阻塞的存在。同时,抽取血液进行血气分析,结果显示动脉血氧分压偏低,血氧饱和度仅为89%,提示存在轻度低氧血症。实验室检验还发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升高,符合急性细菌感染的表现。
结合各项检查结果,医疗团队迅速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首先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2L/min),以提高血氧水平,缓解组织缺氧状态;其次选用广谱抗生素——注射用头孢西丁钠静脉输注,每日两次,用于控制潜在的呼吸道细菌感染;同时配合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每日三次,帮助稀释痰液、促进排痰,改善气道通畅性。整个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变化。
三、治疗成效:症状逐步缓解,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经过规范治疗第3天起,患者自觉咳嗽频率减少,痰液变得稀薄易于咳出,气短感明显减轻。至第5天,口唇发绀基本消失,夜间能够连续睡眠超过6小时,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家属反馈其食欲恢复,进食量增加,情绪也更为积极乐观。住院第10天复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由最初的13.8×10⁹/L降至正常范围(6.2×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回归正常,CRP水平显著下降。肺部听诊湿啰音减少,活动耐力增强,可在病房内自由行走而不感明显喘息。经主治医师综合评估,认为病情已得到有效控制,达到出院标准,遂准予出院,并制定后续随访计划。
四、出院指导与生活管理建议
虽然患者目前恢复良好,但仍需注意长期健康管理,以防病情反复。在此特别提醒:日常应远离烟草烟雾、工业粉尘及空气污染环境,避免被动吸烟对呼吸道造成二次伤害。饮食方面要注重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如橙子、西红柿、菠菜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同时减少高脂肪、油炸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痰液分泌。
鼓励患者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锻炼方式,如散步、太极拳或呼吸操训练,循序渐进地提升心肺功能。保持心情舒畅、作息规律也有助于免疫系统的稳定运行。若未来再次出现持续性咳嗽、咳黄脓痰、发热或呼吸急促等情况,务必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就诊,切勿自行用药延误诊治时机。
五、临床反思: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
本例患者的肺损伤虽由感染引发,但因早期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导致病程迁延,肺部出现广泛性炎症浸润。老年人群由于免疫功能减退、基础疾病较多,一旦发生肺部感染,极易进展为弥漫性肺实质损害,严重时可影响气体交换功能,威胁生命安全。因此,对于6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既往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或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建议每年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测和胸部影像学筛查。
当出现不明原因的咳嗽、咳痰、胸闷或体力下降时,应及时就医排查病因,争取在疾病初期阶段进行有效干预。现代医学强调“精准诊疗+全程管理”的理念,只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风险,保障老年患者的呼吸健康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