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影像特征及临床解读
细支气管肺泡癌是一种起源于细小支气管上皮细胞的早期肺部恶性肿瘤,曾被广泛称为“支气管肺泡癌”。然而,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病理分类标准的更新,根据最新的世界卫生组织(WHO)肺癌分类指南,传统的“支气管肺泡癌”这一术语已被正式弃用。目前,这类病变更多地被归类为肺腺癌谱系中的原位腺癌(AIS)或微浸润性腺癌(MIA),代表了肺癌发展过程中的早期阶段,具有较低的侵袭性和较好的预后。
细支气管肺泡癌在CT检查中的典型表现
高分辨率CT(HRCT)是发现和评估此类早期肺部病变的关键影像学手段。由于其结构特点,细支气管来源的肿瘤在CT图像上呈现出多种特征性征象,有助于临床医生进行初步判断与随访决策。
1. 磨玻璃影(GGO):最常见的CT表现
磨玻璃影(Ground-Glass Opacity, GGO)是原位癌和微浸润癌最典型的CT表现之一。在肺窗条件下,磨玻璃影呈现为局部肺组织密度轻度增高,但其内部仍可清晰辨识原有的血管和支气管结构,未被完全遮蔽。这种影像特征反映了肿瘤细胞沿肺泡壁贴壁生长,尚未破坏肺泡架构,也未出现明显实变。持续存在的孤立性磨玻璃结节应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直径大于6毫米者,需结合临床进行定期复查或进一步诊断。
2. 混合性磨玻璃结节:提示潜在微浸润可能
混合性磨玻璃结节(Mixed Ground-Glass Nodule, mGGN)是指在磨玻璃背景中出现一定比例的实性成分,表现为密度不均、中心区域更致密的影像特征。这类结节常见于以贴壁样生长为主但伴有局灶性间质浸润的微浸润性腺癌。实性成分的比例越高,提示肿瘤侵袭性可能越强,手术干预的指征也更为明确。因此,在影像评估中常通过测量实性成分的最大径来判断其恶性程度和发展风险。
3. 实性结节:少数特殊类型的表现形式
尽管较为少见,部分以贴壁型生长为主的病变也可能在CT上表现为纯实性结节,尤其当病灶较小或扫描分辨率有限时容易误判。这类结节边界多较清晰,形态规则,但仍需结合动态随访观察其增长速度和密度变化。若实性结节在随访过程中体积增大或密度升高,应警惕其向浸润性腺癌进展的可能性。
CT影像多样性与临床意义
总体而言,细支气管起源的早期肺腺癌在CT上的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但以磨玻璃影和混合性磨玻璃结节为主导类型。这些非特异性征象虽不能单独确诊病理类型,但在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解读下,结合结节大小、形态、边缘特征(如分叶、毛刺)、胸膜牵拉以及随访期间的变化趋势,能够有效辅助临床制定个体化诊疗策略。
此外,随着低剂量螺旋CT在肺癌筛查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无症状早期病变得以被及时发现。对于检出的磨玻璃样病变,建议根据国际通用的 Lung-RADS 或 Fleischner Society 指南进行分层管理,合理安排随访间隔或推荐手术切除,从而实现肺癌的早诊早治,显著改善患者长期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