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支气管肺炎并不可怕,科学抗感染是康复核心

(声明:本文仅供医学科普参考,病例信息已做隐私化处理,旨在提升公众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认识与防范意识)

摘要:精准诊断+规范治疗,成功控制支气管肺炎伴咯血

本文介绍的是一位59岁女性患者,在无明显诱因下突发中量鲜红色咯血约100mL,伴随咳嗽和黏液痰。经我院急诊接诊后,迅速完成肺部CT、血常规及痰培养等系列检查,最终确诊为支气管肺炎合并支气管扩张引起的出血。入院后立即启动抗感染、止咳化痰、止血等综合治疗方案。经过为期8天的系统住院治疗,患者的咯血完全停止,咳嗽咳痰显著缓解,复查影像显示病灶明显吸收,整体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顺利出院。后续建议定期随访,持续关注肺功能恢复情况。

基本信息概览

性别:女性

年龄:59岁

既往病史:高血压病史5年,血压控制尚可

疾病类型:支气管肺炎(细菌性),合并支气管扩张伴咯血

就诊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就诊时间:2021年9月上旬

治疗方式:口服药物联合静脉输液治疗

具体用药:阿莫西林胶囊(抗感染)、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祛痰)、甲磺酸酚妥拉明注射液(静脉滴注用于止血)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共8天

治疗结果:症状基本消失,生命体征平稳,炎症指标下降,影像学改善,达到临床治愈标准

一、初诊过程:突发咯血引警觉,及时就医查病因

患者因“突发咯血1小时”紧急来我院急诊科就诊。据其自述,约1小时前突然出现咯血现象,血液呈鲜红色,总量估计达100mL左右,并伴有阵发性干咳及少量白色黏液痰。未出现发热、胸痛、呼吸困难或意识障碍等症状,亦无呕血表现,排除消化道出血可能。考虑到咯血多由呼吸道疾病引发,尤其是中老年群体需警惕肺部感染、支气管扩张甚至肿瘤的可能性,我们立即安排了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影像学评估。

查体发现:胸廓形态正常,无局部隆起或塌陷;双侧呼吸运动对称,触觉语颤均匀,未触及胸膜摩擦感或皮下气肿;叩诊双肺呈清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未闻及明显的干湿啰音或哮鸣音。尽管听诊结果相对温和,但结合临床症状仍高度怀疑存在肺实质病变。随后进行胸部高分辨率CT扫描,结果显示:双肺多个区域可见沿支气管分布的斑片状、云絮样高密度影,边界模糊不清,提示炎性渗出改变;同时伴有部分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及纤维条索影,符合慢性炎症基础上继发支气管扩张的表现。综合判断,明确诊断为“支气管肺炎合并支气管扩张伴咯血”,遂收入呼吸内科进一步治疗。

二、治疗经过:多管齐下,全面控制感染与并发症

入院后,医疗团队迅速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包括全血细胞分析、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电解质以及痰液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检验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至12.8×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高达83%,CRP水平显著上升,提示体内存在明显的急性细菌感染反应。痰培养最终确认为肺炎链球菌感染,药敏试验显示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敏感,为后续精准用药提供了依据。

根据检查结果并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后,制定了以抗感染为核心、兼顾对症支持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首先,选用广谱青霉素类药物——阿莫西林胶囊口服,每日三次,每次0.5g,用于强力抑制致病菌繁殖,阻断炎症进展。其次,针对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问题,加用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促进气道分泌物排出,减少气道阻塞风险。此外,由于患者有明确咯血史,为防止出血加重影响通气功能,采用甲磺酸酚妥拉明注射液静脉滴注,通过扩张小动脉、降低肺循环压力的方式实现有效止血。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确保内环境稳定。同时每日观察咯血是否持续、痰量颜色变化以及全身状态。治疗第3天起,咯血完全停止;第5天后咳嗽频率明显减少,痰量锐减;精神状态逐步恢复,食欲改善,标志着治疗已初见成效。

关键治疗节点回顾:

  • 第1天:完成入院评估,启动抗感染+止血+祛痰三联疗法
  • 第3天:咯血停止,体温正常,炎症指标开始回落
  • 第5天:咳嗽减轻,痰液变稀易咳,活动耐力提升
  • 第7天:复查血常规趋于正常,准备安排出院前评估
  • 第8天:症状基本消失,影像对比显示病灶吸收,准予出院

三、治疗效果评估:影像与临床双重验证疗效

经过8天的系统治疗,患者各项不适症状基本消失。咯血未再发生,偶有轻微咳嗽但无需药物干预;咳痰极少,且为透明稀痰;日常活动自如,睡眠质量明显提高。复查胸部CT显示:原双肺广泛分布的斑片状高密度阴影已有明显吸收,范围缩小,密度减淡,虽然仍有部分支气管结构增粗及纤维条索残留,提示存在一定的慢性结构性损伤,但急性炎症已被有效控制。

实验室方面,白细胞总数降至8.2×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恢复正常,CRP从最初的67mg/L下降至6mg/L以下,说明机体炎症反应已基本平息。综合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判定本次支气管肺炎已实现临床治愈,具备出院条件。

四、出院指导与生活管理建议

患者出院时情绪乐观,积极配合医嘱。然而作为医生,我特别强调:支气管肺炎虽已控制,但潜在的支气管结构异常和年龄因素仍构成复发风险。因此,出院后的自我管理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1. 注意气候变化,避免受凉感冒

秋冬交替时节温差大,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弱,极易因着凉诱发呼吸道感染。建议根据天气适时增减衣物,尤其早晚外出时应佩戴围巾、穿着保暖外套;出汗后应及时更换衣物,避免冷风直吹导致寒邪入侵。

2.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减少污染暴露

居家环境中应坚持每天开窗通风至少两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保证空气流通,降低病原微生物积聚风险。烹饪时开启抽油烟机,尽量减少油烟刺激;打扫卫生时建议由家人代劳,避免扬尘引发咳嗽或诱发炎症复发。

3. 合理饮食,增强体质

推荐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C和锌的食物,如鸡蛋、鱼类、新鲜蔬果等,有助于提升免疫防御能力。同时保持规律作息,适度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循序渐进提高心肺功能。

4. 定期复诊,动态监测肺部健康

建议每3-6个月回院复查一次胸部CT或X光片,了解肺部病灶演变趋势,必要时进行肺功能检测,以便早期发现潜在问题并及时干预。

五、临床思考与防治启示

支气管肺炎是一种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常由细菌(如肺炎链球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引起。本例患者虽仅表现为咯血为主诉,但深入排查后明确了根本病因在于肺部感染继发支气管结构破坏。这提醒我们:任何不明原因的咯血都应高度重视,不能简单归因为“上火”或咽喉损伤,必须进行全面评估,以免延误诊治。

治疗上,控制感染始终是核心环节。只有在明确病原体类型及药物敏感性的基础上实施精准抗感染治疗,才能有效遏制病情发展。同时,针对不同症状采取相应的对症处理——如祛痰、止血、退热等——也是提升患者舒适度、缩短疗程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痊愈并不等于终点,改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反复感染才是防止疾病卷土重来的关键所在。

最后提醒广大读者:若出现持续咳嗽、咳黄脓痰、发热、胸闷、呼吸急促或咯血等症状,务必尽早就医,切勿自行用药拖延病情。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肺部健康,远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困扰。

覆水难收别回头2025-10-10 08:47:01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