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病因解析:从肺胀论治慢阻肺的理论与实践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这一术语在临床中常被提及,但其表述并不完全准确。更科学、规范的名称应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作为呼吸系统中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慢阻肺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居高不下,尤其在中老年人群和长期吸烟者中尤为普遍。该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是导致慢性呼吸衰竭和肺源性心脏病的重要原因。
慢阻肺的中医归属:属于“肺胀”范畴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归属于“肺胀”的范畴。肺胀并非单一病症,而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长期发展、反复发作后所形成的复杂病理状态。《黄帝内经》中早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之说,形象地描述了此类疾病的典型表现。中医认为,肺胀的发生多由久咳、久喘、支饮等肺系基础病未能及时治愈,日久损伤肺气,进而累及脾、肾等多个脏腑功能所致。
病因病机:外邪侵袭与脏腑失调并存
中医理论指出,慢阻肺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外邪侵袭、肺气虚弱、痰浊内阻以及气机升降失常等多个方面。初期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侵犯肺卫,导致肺失宣降,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或体质偏弱,邪气久留,耗伤肺气,则逐渐演变为慢性过程。随着病情迁延,肺气日益亏虚,不能正常主气司呼吸,从而出现气短、喘息、动则尤甚等典型症状。
痰瘀互结:推动病情进展的关键因素
在慢阻肺的发展过程中,“痰”与“瘀”是两个不可忽视的病理产物。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气虚弱则津液输布失常,聚而成痰;脾失健运亦可致湿聚成痰,上贮于肺,阻碍气道通畅。同时,久病入络,气虚推动无力,血行迟滞而成瘀。痰浊与瘀血相互胶结,进一步加重气道阻塞和肺功能损害,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日趋严重。
病位在肺,关乎脾肾,终致全身失调
虽然慢阻肺的病变起始于肺,但随着病程延长,极易累及脾、肾两脏。肺主气,脾主运化,肾主纳气。肺气久虚则影响脾之健运,出现食欲减退、倦怠乏力、腹胀便溏等脾虚表现;而肾为气之根,肺病及肾则见呼多吸少、夜尿频多、腰膝酸软等肾不纳气之象。因此,中医强调“肺脾肾三脏同治”,通过调理整体机能来延缓疾病进展。
临床表现:从咳痰喘到呼吸困难的渐进过程
慢阻肺患者早期可能无明显不适,或仅表现为季节性咳嗽、晨起咳痰等轻微症状,容易被忽视。随着肺功能持续下降,患者逐渐出现活动后气促、呼吸困难、耐力明显降低等情况,严重时甚至在静息状态下也感到喘憋。部分患者还会伴有紫绀、杵状指、下肢水肿等体征,提示已进入疾病中晚期,合并心肺功能不全。
核心特征:进行性、不可逆的气流受限
现代医学认为,慢阻肺最核心的病理生理特征是持续存在的、进行性发展的气流受限,且这种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这与中医所讲的“肺气胀满,不得敛降”高度契合。中医治疗强调“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在急性期以清热化痰、宣肺平喘为主,在缓解期则注重补益肺脾肾、固本培元,旨在改善症状、减少急性加重频率、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有着清晰的病因病机解释和丰富的诊疗经验。结合现代医学对慢阻肺的认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调理体质、改善症状、延缓进展方面的优势,将有助于实现对该病的综合管理与长期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