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儿童确诊支气管哮喘,切勿擅自用药延误治疗!
(声明:本文仅用于医学科普,保护患者隐私,所有信息均已做脱敏处理)
摘要:警惕儿童慢性咳嗽背后的“隐形杀手”——支气管哮喘
一名5岁男童因持续反复干咳长达一年半,症状常在感冒、气温突变或剧烈运动后加重,夜间和清晨尤为明显。家长曾自行使用中成药治疗,但效果不佳,病情未见缓解。最终前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经详细检查与综合评估,确诊为小儿支气管哮喘。通过规范的雾化吸入联合口服药物治疗,并配合长期健康管理,患儿经过一年系统治疗后病情稳定,肺功能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无复发迹象。本案例提醒广大家长:儿童长期咳嗽不可轻视,更不能盲目用药,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最佳干预时机。
【基本信息】
性别:男|年龄:5岁|就诊时间:2021年5月|就诊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疾病类型】
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治疗方案】
采用规范化阶梯治疗策略,包括: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控制气道炎症,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体型用于急性发作时快速缓解症状,同时每晚服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调节免疫反应、预防夜间喘息。此外,医生还对家属进行了系统的健康宣教,涵盖环境管理、饮食调整及日常监测等内容。
【治疗周期】
连续药物干预1年,期间定期门诊复查,实施个体化调整治疗方案,并建立哮喘管理档案,进行长期随访跟踪。
【治疗效果】
治疗结束后,患儿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活动耐量显著提升,肺功能检测结果恢复正常,生活质量大幅改善,至今未再出现哮喘急性发作,达到临床控制标准。
一、初次面诊:从长期咳嗽到哮喘疑云
患儿由家长陪同前来就诊时,主诉已有长达一年半的反复咳嗽史,主要表现为干咳,尤其在受凉、天气变化剧烈或运动出汗后接触冷空气时明显加剧。咳嗽多集中于清晨起床和夜间入睡阶段,影响睡眠质量。此前家长曾尝试给予多种非处方中成药口服,但由于缺乏专业指导,用药不规律且未针对病因,导致症状始终未能有效控制。
接诊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患儿精神状态尚可,意识清晰,呼吸平稳,无发绀表现,咽喉部未见红肿。听诊发现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散在哮鸣音,提示存在气道高反应性。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安排了胸部X线检查,结果显示肺纹理增粗,未见实质性感染灶或阴影,排除肺炎等常见呼吸道疾病。
辅助检查助力精准诊断
随后进行肺功能检测及呼气峰流速测定,结果提示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符合哮喘早期改变特征。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反复咳嗽、诱因明确、昼夜节律性强以及对支气管扩张剂有潜在响应倾向,最终确诊为“小儿支气管哮喘”。这一诊断也提醒我们:许多儿童哮喘以咳嗽为唯一表现,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极易被误认为普通感冒或支气管炎而延误治疗。
二、治疗经过:科学用药+全程管理=良好预后
确诊后,我们立即与家长深入沟通病情特点及治疗必要性,强调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需坚持长期、规范治疗,而非“发作才治、好了就停”。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 维持期治疗:每日定时使用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该药属于吸入型糖皮质激素,能有效减轻气道炎症,降低气道敏感性;
- 急救缓解措施:当孩子出现咳嗽加剧、胸闷或呼吸急促时,临时使用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迅速舒张支气管,缓解急性症状;
- 辅助调控手段:每晚睡前服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这是一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有助于减少气道水肿和黏液分泌,特别适用于夜间哮喘和过敏相关性哮喘;
- 健康教育同步推进:教会家长正确使用雾化装置或储物罐配合吸入器,确保药物准确送达肺部,并记录哮喘日记,监测症状波动情况。
动态调整剂量,逐步实现减停
随着治疗推进,患儿症状逐渐缓解。6个月后复查显示肺功能趋于正常,日常活动不受限。在此基础上,我们在严密监控下开始逐步减少丙酸氟替卡松的剂量,并在症状完全控制满3个月后,暂停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整个减药过程遵循“缓慢递减、密切观察”的原则,防止反弹性发作。
三、治疗效果:一年随访见证显著改善
在整个治疗周期中,患儿及家庭积极配合医嘱,按时复诊、规范用药,展现出良好的依从性。治疗1个月后首次回访,家长反馈夜间咳嗽频率明显下降,白天基本无不适感。
半年后再次复查,患儿已能正常参加幼儿园体育活动,运动后不再出现喘息或呼吸困难,肺功能指标恢复至同龄儿童正常范围。一年疗程结束时,全面体检和呼吸功能测试均未发现异常,临床症状彻底消失,达到哮喘的“完全控制”状态。
长期随访机制保障远期疗效
尽管目前病情稳定,我们仍建议继续每3-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关注生长发育、肺功能变化及环境因素影响,必要时重启低剂量维持治疗,真正做到“防复发、保健康”。
四、日常护理与生活注意事项
看到孩子重获健康,作为医生倍感欣慰。然而,支气管哮喘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若后期疏于管理,仍可能卷土重来。因此,在康复阶段,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1. 合理安排作息与运动强度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运动方面应选择温和项目如散步、游泳、瑜伽等,避免长时间奔跑、剧烈跳跃或寒冷环境中锻炼。运动前可提前使用支气管扩张剂预防诱发哮喘。
2. 科学饮食,远离过敏“雷区”
饮食宜清淡、营养均衡,忌食过咸、过甜、辛辣刺激食物。特别注意规避常见致敏食物,如鱼虾蟹贝类海鲜、牛奶、鸡蛋、芒果、桃子、坚果等。如有明确食物过敏史,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回避并定期复查IgE水平。
3. 打造洁净居家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定期清洁空调滤网、地毯、窗帘及毛绒玩具,减少尘螨滋生。尽量不养宠物,避免接触花粉、烟雾、香水、蚊香等刺激性气味。使用防螨床罩、枕套,每周用热水清洗床上用品。
4. 主动识别并规避过敏原
建议行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明确个体敏感物质,做到有的放矢地防护。对于季节性过敏者,可在高发期前提前启动预防性用药。
五、医生临床感悟:哮喘不是“长大就好了”,早干预是关键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其本质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及其分泌产物共同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这种炎症会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限,典型表现为反复喘息、咳嗽、胸闷和呼吸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小儿哮喘初期并不表现为典型喘息,而是以持续性干咳为主要症状,尤其是在夜间或清晨加重,容易被家长误认为是“体质差”、“经常感冒”或“嗓子不好”,从而错过早期干预窗口期。事实上,未经治疗的哮喘不仅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学习能力和心理状态,严重者还可能导致肺功能永久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规范治疗利大于弊
目前国际公认的小儿哮喘首选治疗方式是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如丙酸氟替卡松、布地奈德等。虽然部分家长担心激素副作用而抗拒用药,但实际上,吸入制剂作用局部、剂量小、全身吸收少,安全性较高。相比之下,长期未控哮喘带来的肺结构损害风险远高于药物潜在不良反应。只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定期评估,完全可以实现安全有效的长期控制。
总之,面对儿童哮喘,我们要树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理念,摒弃“扛一扛就好”的错误认知,拒绝盲目用药。唯有科学管理、家医协同,才能让孩子自由呼吸,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