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63岁张大爷感染新冠病毒,科学治疗24天成功康复——真实病例分享

(声明:本文仅供医学科普参考,为保护患者隐私,相关个人信息已做脱敏处理)

摘要:科学应对新冠感染,63岁患者成功康复

本文讲述了一位63岁男性患者因持续发热就诊,体温一度高达38.2°C,在基层医疗机构对症处理后未见明显改善,遂转入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接受进一步诊治。入院后通过胸部CT、血常规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最终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细菌性肺炎。经过为期24天的综合治疗,包括抗病毒、抗感染、免疫调节及心理干预,患者症状完全缓解,多次核酸检测转阴,肺部影像学显著吸收,顺利康复出院。本案例充分体现了早诊断、早干预在新冠治疗中的重要性。

患者基本信息与疾病概况

【基本信息】

性别:男|年龄:63岁|职业背景:退休职工

【疾病类型】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型)|合并细菌性肺炎|高血压病史稳定期

【就诊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就诊时间】

2022年12月中旬,正值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期

【治疗方案】

采用多维度联合疗法:静脉输液使用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控制继发细菌感染;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减轻肺部炎症反应;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α2b增强局部抗病毒能力;口服盐酸阿比多尔片辅助抑制病毒复制;同时配合心理疏导缓解焦虑情绪。

【治疗周期】

住院系统治疗共24天,期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变化

【治疗效果】

治疗结束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持续正常,精神状态良好,食欲恢复,复查核酸连续三次阴性,胸部CT显示病灶明显吸收,达到出院标准,预后良好。

一、初诊过程:从发热到明确诊断

患者张大爷因“反复发热3天”前来就诊,最高体温达38.2°C,伴有轻度咳嗽、乏力,无咳痰、胸痛或呼吸困难。此前曾在社区诊所接受退热和基础对症治疗,但体温波动较大,未能有效控制,故主动要求住院进一步检查。入院查体显示:体温37.8°C,脉搏加快至140次/分,呼吸频率22次/分,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长期规律服用降压药物,血压控制平稳,否认糖尿病、慢性肝肾疾病等其他基础病。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5.3×10⁹/L,处于正常偏低水平;血红蛋白139g/L,提示无贫血;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至72.9%,提示存在一定程度的炎症反应。胸部CT扫描发现右肺上叶及左肺下叶出现斑片状磨玻璃影,符合病毒性肺炎表现,且左肺上叶尖后段可见小结节影,心包略有增厚,并伴有右侧少量胸腔积液。结合流行病学史及影像学特征,初步考虑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肺部炎症,需进一步确认。

二、确诊与综合治疗方案实施

为进一步明确病因,立即采集咽拭子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证实了临床判断。同时完善其他呼吸道病原体筛查,结果显示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及嗜肺军团菌IgM抗体亦为阳性,提示可能存在混合感染,增加了治疗复杂性。

针对这一情况,医疗团队制定了个体化综合治疗策略:首先,启用广谱抗生素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以覆盖可能的细菌和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其次,给予口服抗病毒药物盐酸阿比多尔片,抑制病毒复制进程;同时通过雾化方式吸入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直接作用于呼吸道黏膜,提升局部免疫力;对于明显的肺部炎症反应,短期使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有效减轻组织水肿和炎性渗出。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因突发重病产生强烈的心理负担,表现为失眠、紧张、对未来康复缺乏信心。为此,医护团队及时介入,安排心理医生开展一对一沟通,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发展规律,增强治疗依从性,稳定情绪状态,为整体康复创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三、治疗成效评估与出院情况

经过24天的系统治疗,患者各项指标逐步恢复正常。体温连续一周稳定在36.5–37.0°C之间,心率回落至80次/分钟左右,呼吸平稳,自我感觉良好,食欲明显改善,体力逐渐恢复。多次复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满足解除隔离和出院条件。

出院前再次行胸部CT检查,对比入院时影像,原发炎性病灶已大部分吸收,仅残留少许条索影,无新发病变。医生评估认为肺功能正在稳步恢复,短期内无需特殊干预。患者本人表示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出院时主动向医护人员致谢,情绪乐观积极。

四、出院指导与日常防护建议

虽然患者已经痊愈出院,但仍需注意后续健康管理。我们特别叮嘱张大爷及其家属做好以下几点:

  • 加强个人防护:新冠病毒仍可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建议居家保持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定期对门把手、手机、餐具等高频接触物品进行消毒。
  • 外出注意事项:前往公共场所务必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坚持勤洗手,尤其是在触摸公共设施后;避免用手揉眼睛、摸口鼻,减少病毒入侵机会。
  •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保证每天7–8小时高质量睡眠;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锻炼,增强体质。
  • 心理健康维护:避免过度担忧复发问题,保持平和心态,家人应给予更多陪伴与支持,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 症状监测预警:若日后出现发热、干咳、咽痛、呼吸急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切勿自行用药延误病情。

五、临床启示与公众健康提醒

作为一线医务人员,我深切体会到:尽管新型冠状病毒具有较强传染性,但只要采取科学防控措施,绝大多数感染者都能顺利康复。含氯消毒剂、75%乙醇、紫外线照射等方式均可有效灭活病毒,切断传播链。

从临床数据来看,多数患者表现为轻症或无症状,尤其是年轻群体预后良好。然而,老年人群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基础疾病的个体,仍是重症高风险人群,更应提高警惕,做好预防工作。

在此呼吁广大市民:不必恐慌,但不可大意。日常生活中养成“一米线”社交距离习惯,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护手段。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应第一时间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正如张大爷的经历所示,即使不幸感染,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保持良好心态,绝大多数人都能像他一样战胜病毒,重获健康。科学面对疫情,理性对待疾病,是我们每个人守护自身与家人健康的最好方式。

有去无回2025-10-14 09:37:04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