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血糖正常就一定没糖尿病吗?警惕“隐匿型”高血糖风险

很多人认为只要血糖检测结果在正常范围内,就绝对不会患上糖尿病。其实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误区。从医学角度来看,糖尿病的诊断确实依赖于血浆葡萄糖水平的测定,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随机血糖等指标。如果这些关键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通常情况下确实不能确诊为糖尿病。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排除患病的可能性,尤其是对于某些特殊人群而言,仅凭一次空腹血糖正常就掉以轻心,可能会错过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

空腹血糖正常≠彻底排除糖尿病

在常规体检中,大多数人只接受了空腹血糖的检测。虽然这项检查简便易行,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它无法全面反映人体对葡萄糖的代谢能力。特别是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在疾病初期往往表现为“餐后高血糖”,而空腹血糖仍可维持在正常区间。这种情况被称为“糖耐量异常”(IGT),属于糖尿病前期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这意味着,即便你的空腹血糖值低于6.1 mmol/L这一正常上限,也不能完全排除胰岛功能受损或胰岛素抵抗的存在。如果不进一步做更深入的检查,这类“隐匿性高血糖”很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预防和治疗的黄金期。

哪些人需要特别警惕?高危人群应做糖耐量试验

以下几类人群即使空腹血糖正常,也建议定期进行更为全面的血糖评估,尤其是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糖尿病家族史者

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的人群,遗传因素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建议从40岁起每年筛查一次糖耐量。

年龄≥45岁者

随着年龄增长,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糖代谢调节能力下降,因此该年龄段人群应主动进行糖尿病筛查。

超重与肥胖人群

体重指数(BMI)超过24 kg/m²,特别是腹部脂肪堆积明显的“苹果型身材”,更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进而发展为糖尿病。

合并慢性代谢性疾病者

如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或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人群,常伴随糖代谢紊乱,属于糖尿病的高危群体,需加强监测。

科学诊断:如何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及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的标准,糖尿病的确诊不能仅依赖单一指标,而应结合多项检测结果综合判断。具体诊断标准如下:

  • 空腹血浆葡萄糖 ≥ 7.0 mmol/L(至少8小时未进食);
  • 75g OGTT试验中,服糖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 ≥ 11.1 mmol/L
  • 伴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体重下降)且随机静脉血糖 ≥ 11.1 mmol/L

满足以上任一条件,并在不同日期重复检测确认后,方可诊断为糖尿病。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仅在餐后出现血糖飙升,空腹时却表现正常,这就凸显了糖耐量试验的重要性。

早发现、早干预,有效延缓病情进展

糖尿病并非突然发生,大多数病例都经历了漫长的“前期阶段”。通过早期筛查发现糖耐量异常或空腹血糖受损(IFG),及时采取生活方式干预——如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可以显著降低 progression 到典型糖尿病的风险。

此外,对于已经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医生还可能建议定期随访血糖变化,必要时辅以药物干预,如二甲双胍等,以保护胰岛功能,防止血管和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血糖正常并不代表绝对安全。尤其对于具有多种危险因素的人群,不能仅凭一次空腹血糖正常就放松警惕。主动开展全面的血糖评估,特别是进行75g糖耐量试验,是实现糖尿病早发现、早管理的关键一步。健康无小事,科学筛查才能真正防患于未然。

伍小妞儿2025-10-15 10:45:32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