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青年因摔伤骨折确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经综合治疗实现病情显著改善
(声明:本文仅供医学科普参考,为保护患者隐私,相关个人信息已做脱敏处理)
摘要:隐匿性内分泌疾病引发病理性骨折——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不容忽视
通常情况下,摔伤后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及活动受限,多数人会首先考虑外伤性骨折。然而,在临床实践中,部分“轻微外力导致的严重骨折”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病因。本文讲述一位25岁男性患者因一次普通摔伤就诊,最终被诊断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甲状旁腺腺瘤的真实病例。通过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结合药物干预与外科手术切除,成功控制了高钙血症及相关骨损害,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实验室指标趋于正常,顺利康复出院。该案例提醒公众和医务人员应重视年轻人不明原因骨折背后的内分泌异常,尤其是甲状旁腺疾病的筛查。
基本信息概览
性别年龄:男性,25岁主要诊断: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腺瘤伴随问题:病理性骨折、棕色瘤形成、高钙血症就诊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内分泌科联合骨科、外科团队就诊时间:2020年6月治疗方案:静脉补液促排+降钙素注射+口服钙剂与活性维生素D+甲状旁腺腺瘤切除术治疗周期:住院治疗20天,术后1个月门诊随访复查治疗结局:血钙水平恢复正常,甲状旁腺激素显著下降,骨折部位稳定,整体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一、初诊经过:从骨科意外发现到内分泌深入排查
患者徐先生在一次日常活动中不慎摔倒,虽撞击力度不大,但随即出现左上臂剧烈疼痛、局部肿胀,并伴有明显的活动障碍。前往我院骨科急诊就诊后,X线检查显示左侧肱骨中段存在明确骨折线,同时影像学提示周围骨质呈囊样改变,可见典型的“棕色瘤”征象。这一发现引起了医生的高度警觉——如此年轻的患者在非高能量创伤下发生骨折,且伴有溶骨性病变,极有可能是代谢性骨病所致。
骨科医师迅速建议转至内分泌科进一步评估。接诊时,我详细询问了患者的既往史、家族史及生活习惯,未发现明显外伤风险因素或遗传性疾病线索。结合X光片结果,初步怀疑其为继发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病理性骨折,遂决定收治入院进行全面内分泌功能评估。
二、系统检查明确病因:高钙血症背后的“真凶”浮出水面
入院后立即开展一系列实验室检测。电解质分析显示,患者血清总钙高达3.1 mmol/L(正常值2.1–2.6 mmol/L),离子钙达2.89 mmol/L,显著高于正常范围;而血磷仅为0.58 mmol/L,呈现典型的低磷表现。更为关键的是,其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竟达到1800 pg/mL,远超正常上限(通常<65 pg/mL),提示存在严重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状态。
为进一步定位病灶,我们安排了多项影像学检查:
- 甲状旁腺SPECT/CT融合显像(ECT):显示甲状腺右叶下方有异常放射性浓聚区,高度提示功能性腺瘤;
-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右下甲状旁腺区域有一约1.8×1.2 cm的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
- 颈部增强CT扫描:进一步确认该占位位于右甲状旁腺,周围无淋巴结转移迹象。
综合所有检查结果,最终确诊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病因系单发性甲状旁腺腺瘤。这种良性肿瘤自主分泌大量PTH,导致骨骼脱钙、血钙升高,进而引发骨质疏松、棕色瘤甚至自发性骨折。
三、多阶段治疗策略实施:先稳后切,精准干预
鉴于患者存在严重高钙血症,存在心律失常、肾功能损伤等潜在风险,治疗采取“分步走”策略:
第一步为急性期降钙处理:给予生理盐水静脉输注以促进尿钙排泄,配合皮下注射鲑降钙素注射液(每日两次),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快速降低血钙水平。同时密切监测心电图变化,防止高钙引起的心脏传导异常。
第二步为外科根治性手术:邀请头颈外科专家会诊后,择期行“双侧颈部探查+右甲状旁腺腺瘤切除术”。术中探查发现右下甲状旁腺明显增大,质地柔软,完整切除后送病理检验,结果证实为“甲状旁腺腺瘤”,未见恶性征象。
术后即刻复查血钙,结果显示由术前的3.1 mmol/L迅速降至1.52 mmol/L,PTH也从1800 pg/mL回落至250 pg/mL,表明手术效果确切,激素过度分泌得到控制。
四、术后恢复与并发症管理:警惕“术后低钙血症”
尽管手术成功,但患者在术后第2天开始出现口周麻木、手指末端刺痛感,伴轻度肌肉抽搐,提示可能出现“饥饿骨综合征”相关的低钙血症。这是由于长期高钙状态下骨骼处于“脱钙”状态,手术后突然停止PTH刺激,骨骼重新启动钙吸收,造成血钙急剧下降。
对此,我们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口服碳酸钙D3咀嚼片(Ⅱ)每次1片,每日3次,辅以骨化三醇软胶囊(活性维生素D)每日0.25 μg,帮助肠道钙吸收并调节骨代谢平衡。同时加强宣教,指导患者识别低钙先兆症状。经过一周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神经肌肉症状完全消失,血钙逐步回升至2.1 mmol/L以上,身体状况稳步改善。
住院期间还协同康复科制定个体化功能锻炼计划,针对左上肢骨折进行渐进式物理治疗,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最终患者于术后第20天顺利出院,医嘱定期返院复查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
五、出院指导与长期随访建议
虽然患者目前病情稳定,但仍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确保长期健康管理:
1. 营养支持不可少:鼓励摄入富含优质蛋白和钙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瘦肉、深海鱼、虾皮、豆制品等,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继续补充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制剂。
2. 适度运动促康复:每天进行不少于30分钟的日光照射下的户外活动,有助于皮肤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同时增强骨骼强度。
3. 定期复查防复发:术后每3–6个月复查一次甲状旁腺激素、血钙、血磷、肾功能及骨密度,早期发现可能的复发或残留病灶。
4. 警惕低钙预警信号:若再次出现口唇麻木、手足抽搐、眼皮跳动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剂量,避免发生低钙危象。
六、临床启示:年轻人群骨折需警惕内分泌病因
本例患者的经历具有重要的临床警示意义。许多年轻人发生骨折时,往往被简单归因为“意外伤害”,而忽略了潜在的系统性疾病。事实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虽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但在青壮年中亦可发病,尤其以女性略多,但男性一旦患病,常表现为更严重的骨损害。
甲状旁腺腺瘤作为原发性甲旁亢最常见的原因(约占80%),因其隐匿起病、症状多样,极易误诊漏诊。常见的表现包括反复泌尿系结石、骨痛、病理性骨折、乏力、情绪波动等,容易被误认为疲劳或心理问题。因此,对于任何不明原因的高钙血症或骨质破坏,特别是发生在相对年轻人群中的情况,必须系统排查甲状旁腺功能。
值得庆幸的是,本例患者能够及时接受多学科联合诊治,不仅明确了病因,而且通过规范的内外科联动治疗实现了良好预后。这也充分说明:只要早期识别、精准诊断、合理干预,即使是较为复杂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也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未来我们应加强对基层医生和公众的健康教育,提升对甲状旁腺疾病的认识,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