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青年因摔伤骨折确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经综合治疗成功康复
(声明:本文仅用于医学科普,保护患者隐私,相关个人信息已做脱敏处理)
摘要:警惕非典型骨折背后的内分泌疾病
通常情况下,摔伤后出现骨折多与外力撞击有关。然而,在临床实践中,部分看似普通的骨折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代谢性或内分泌系统疾病。本文讲述一位25岁男性患者因轻微摔伤导致上臂骨折,进一步检查发现其病因并非单纯创伤所致,而是由罕见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引发骨骼病变——棕色瘤形成,最终确诊为甲状旁腺腺瘤。经过内分泌科与外科联合诊疗,实施药物降钙及手术切除病灶后,患者血钙水平恢复正常,骨折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顺利康复出院。该案例提醒公众和医务人员:年轻人发生低能量骨折时应警惕潜在内分泌异常,及时进行系统评估。
基本信息与疾病概况
性别年龄:男性,25岁主要诊断: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腺瘤伴随表现:左上臂病理性骨折、棕色瘤、高钙血症就诊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内分泌代谢病科就诊时间:2020年6月治疗方式:静脉补液+鲑降钙素注射+口服钙剂与活性维生素D+甲状旁腺腺瘤切除术治疗周期:住院治疗20天,术后1个月门诊随访复查预后情况:病情显著改善,血钙、磷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趋于正常,症状缓解,生活质量恢复
一、初诊经过:从骨科到内分泌科的转诊之路
患者徐先生一周前在家中不慎滑倒,虽跌倒力度不大,但随后出现左侧上臂剧烈疼痛、局部红肿并伴有活动受限,遂前往我院骨科急诊就诊。X线检查显示左肱骨中段存在明确骨折线,且影像学提示骨质局部破坏,呈现典型的“棕色瘤”征象。医生高度怀疑此骨折并非单纯外伤引起,可能存在代谢性骨病基础,建议转至内分泌科进一步排查病因。
接诊后,我详细查阅了患者的影像资料,并结合其年轻、无明显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等特点,初步判断其骨折极有可能是由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起的病理性骨折。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立即安排患者入院进行全面的内分泌功能评估,以尽早明确诊断并启动针对性治疗。
二、深入检查:锁定甲状旁腺腺瘤的关键证据
入院后,我们迅速为患者完善了一系列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测结果显示:血清钙离子浓度高达2.89 mmol/L(正常范围:2.1–2.55 mmol/L),血磷仅为0.58 mmol/L(偏低),提示明显的高钙低磷状态。更为关键的是,其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达到1800 pg/mL,远超正常值上限(通常<65 pg/mL),约为正常人的十倍以上,强烈提示存在甲状旁腺自主性过度分泌。
为进一步定位病变部位,我们安排了多项影像学检查。甲状旁腺SPECT/CT显像显示甲状腺右叶下方有异常放射性浓聚区,提示功能亢进的腺体组织;颈部增强CT及高频超声检查均证实右侧下甲状旁腺区域存在一个约1.8×1.3 cm的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晰,血供丰富,符合甲状旁腺腺瘤的典型特征。综合所有检查结果,最终确诊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继发于单发甲状旁腺腺瘤”。
三、治疗过程:多学科协作下的精准干预
针对该患者的高钙危象风险,我们立即启动急性期管理方案。首先给予生理盐水静脉输注促进钙排泄,同时皮下注射鲑降钙素以快速降低血钙水平,并持续监测心电图变化以防高钙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在准备手术期间,密切追踪血钙动态,确保其处于相对安全范围内。
待患者一般状况稳定后,邀请普外科甲状腺专业团队会诊,决定行“右侧甲状旁腺腺瘤切除术”。术中探查发现右下甲状旁腺明显增大,质地柔软,呈棕黄色,完整切除后送病理检查。术后病理报告确认为良性甲状旁腺腺瘤,未见恶性征象,手术取得圆满成功。
四、治疗成效:生化指标显著改善,症状逐步缓解
术后当天复查血钙,已由术前的2.89 mmol/L迅速下降至1.52 mmol/L,虽然进入低钙范围,但属预期中的“骨饥饿综合征”表现。与此同时,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也从1800 pg/mL大幅回落至250 pg/mL,表明肿瘤来源的激素分泌已被有效清除。
由于术后出现口周麻木、手指末端刺痛等低钙血症症状,我们及时给予碳酸钙D3咀嚼片(Ⅱ)每日三次口服,并配合骨化三醇软胶囊调节钙吸收。通过个体化补钙方案,患者神经肌肉兴奋性逐渐恢复正常,症状完全消失。经过为期20天的系统治疗与观察,患者整体恢复良好,骨折部位稳定,无并发症发生,准予出院,并嘱其一个月后返院复查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及PTH水平。
五、出院指导与长期管理建议
尽管患者目前病情已得到良好控制,但由于曾发生病理性骨折,肢体功能仍需一段时间康复。此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能导致长期骨量丢失,因此出院后的自我管理和定期随访尤为重要。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 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钙和蛋白质摄入,推荐每日饮用牛奶300–500ml,适量食用鸡蛋、瘦肉、鱼类、虾类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有助于骨骼修复与肌肉重建。
- 阳光 exposure:每天进行不少于30分钟的户外活动,接受适度日光照射,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增强钙吸收能力。
- 定期复查:出院后每3–6个月监测一次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及肾功能,评估是否存在复发或其他甲状旁腺异常。
- 警惕低钙反应:若出现口唇麻木、手足抽搐、肌肉痉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用量,避免严重低钙事件。
- 心理调适:骨折带来的行动不便可能影响情绪,家人应给予充分支持,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咨询帮助,保持积极心态促进全面康复。
六、临床启示:重视年轻人群中的隐匿性内分泌疾病
本病例给我带来深刻反思:在临床上遇到年轻人发生低能量骨折时,绝不能简单归因于外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作为一种少见但可治愈的内分泌疾病,常表现为骨痛、骨折、肾结石和高钙血症,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尤其是当X线或CT发现“棕色瘤”、“囊性骨病变”等特殊征象时,必须考虑甲状旁腺疾病的可能。
值得庆幸的是,该患者能够在早期发现问题,并通过多学科协作实现精准诊断与有效治疗。甲状旁腺腺瘤虽为良性肿瘤,但若不及时处理,将持续破坏骨骼结构,导致不可逆的骨质流失,甚至引发脊柱压缩性骨折、髋部骨折等严重后果。而一旦完成手术切除,绝大多数患者可获得长期缓解,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因此,作为临床医生,我们应当加强对这类“伪装者”疾病的识别能力,推动跨科室合作机制建设,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愈。同时也呼吁公众提高健康意识,对于反复不明原因的骨痛、乏力、尿路结石等情况,应主动筛查内分泌系统功能,争取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