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70岁老人因便秘腹痛入院,竟查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及时用药后康复出院

(声明:本文仅用于医学科普,不作为诊疗依据。为保护患者隐私,文中相关信息已做脱敏处理)

摘要:警惕老年患者的隐匿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引发麻痹性肠梗阻

本案例介绍一位70岁女性患者,因持续腹胀、排便减少及腹部疼痛前来就诊,初步怀疑为不完全性肠梗阻。然而在深入排查病因过程中,医生发现其背后隐藏着严重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该病导致胃肠动力下降,最终诱发了麻痹性肠梗阻。通过禁食、抗感染及关键的左甲状腺素替代治疗,患者症状显著缓解,住院8天后顺利出院,并在后续3个月随访中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此病例提醒我们,在老年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时,应高度重视潜在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尤其是甲减的筛查。

基本信息概览

性别与年龄:女性,70岁主要诊断: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合并麻痹性肠梗阻就诊医院:北京医院就诊时间:2018年2月治疗方案:禁食 + 消旋山莨菪碱片(解痉)、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抗感染)、左甲状腺素钠片(激素替代)治疗周期:住院治疗8天,门诊定期随访3个月治疗结果:腹痛消失,排气排便恢复,甲状腺功能指标逐步回升至正常范围

一、初诊经过:从腹痛到多系统异常的线索挖掘

患者于入院前1天无明显诱因突发全腹部持续性胀痛,疼痛程度较重,伴有肛门排气减少和排便困难,同时感到全身乏力,以下肢尤为明显。虽无恶心呕吐或呼吸急促等典型急腹症表现,但症状进展较快,家属遂将其送医。既往有长期慢性便秘史,未进行系统诊治。体格检查显示: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晰,皮肤黏膜无黄染,甲状腺触诊未见肿大,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部检查发现全腹膨隆,质地柔软,存在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未扪及包块,叩诊呈鼓音,肠鸣音减弱,双下肢可见轻度凹陷性水肿。

辅助检查揭示多重异常

为进一步明确病因,团队立即安排多项影像学与实验室检测。全腹及盆腔CT平扫结果显示:升结肠明显扩张,肠壁增厚并伴有水肿征象,肠道内积气显著,未见液平面,提示不完全性肠梗阻可能;盆腔少量游离液体。腹部大血管超声未发现动脉瘤或血栓形成。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为8.2×10⁹/L,处于正常范围,排除急性细菌感染主导因素。心肌酶谱检查却意外发现异常: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至81 U/L,肌酸激酶(CK)高达1297 U/L,乳酸脱氢酶(LDH)达475 U/L,而肌钙蛋白T低于检测限,提示可能存在横纹肌溶解或代谢性肌肉损伤。综合分析后,初步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收入消化内科进一步观察与治疗。

二、治疗过程:抽丝剥茧锁定真正元凶——甲减浮出水面

入院后立即采取标准肠梗阻管理措施:实行禁食、胃肠减压准备,并给予消旋山莨菪碱片以缓解肠道痉挛,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预防继发感染。与此同时,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大且存在非典型表现,医疗团队决定扩大筛查范围,安排甲状腺功能全套检测。

甲状腺功能检测揭开谜底

检查结果令人警觉: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均显著降低,而促甲状腺激素(TSH)显著升高,同时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也呈阳性反应,高度提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所致的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结合病史追问,家属回忆称患者一年前因亲人离世情绪受创,此后逐渐出现畏寒怕冷、面部浮肿、表情呆滞、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以及体重增加约10斤等情况,但一直被误认为是“年纪大了”而未予重视。

多学科协作制定精准治疗方案

鉴于上述发现,迅速邀请内分泌科专家会诊,确认诊断为“重度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随即启动针对性治疗——加用左甲状腺素钠片口服,从小剂量开始逐步调整,避免心血管负担加重。随着激素替代治疗的推进,患者的整体状态开始改善。

三、疗效评估:症状缓解,指标回归正常

治疗第3天起,患者腹胀腹痛明显减轻,肛门恢复排气,肠鸣音逐渐恢复活跃。为进一步排除器质性病变,先后完成甲状腺B超、胃镜、结肠镜及小肠增强CT等多项检查,结果均未见肿瘤、狭窄或其他结构性异常。最终确诊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麻痹性肠梗阻”。

出院与长期管理计划

经8天综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缓解,生命体征稳定,顺利办理出院。出院时叮嘱坚持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并建立长期随访机制。3个月内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结果显示TSH、FT3、FT4均已恢复正常水平,乏力、水肿等症状彻底消失,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四、家庭护理建议:科学用药与密切观察并重

尽管患者目前病情控制良好,但由于高龄及慢性病共存的特点,仍需家人密切关注其日常健康变化,确保治疗可持续性和安全性。

1. 规范药物管理,定期监测激素水平

左甲状腺素钠片需每日空腹服药,不可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初期建议每两周复查一次甲状腺功能,待指标稳定后可延长至每1–3个月复查一次。根据检测结果由医生动态调整用药剂量,防止因过量引发甲亢,或不足导致病情反复。

2. 密切关注身体信号,早发现早干预

家属应注意观察老人的精神状态是否清醒、是否有嗜睡或焦虑;注意颜面及四肢是否存在水肿加重;留意排便规律是否改变;评估体力活动能力是否下降。一旦出现心悸、手抖、体重骤降或再次腹胀便秘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排查。

五、临床启示:老年人不明原因肠梗阻,切勿忽视甲减筛查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一种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不足或组织利用障碍所引起的全身性低代谢综合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且随年龄增长患病率上升。其临床表现多样但缺乏特异性,常见症状包括疲劳、怕冷、体重增加、皮肤干燥、便秘、记忆力减退、抑郁等,极易被误认为“衰老的自然现象”而延误诊治。

甲减如何影响肠道功能?

本例患者之所以表现为麻痹性肠梗阻,是因为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进而抑制胃肠道平滑肌的电活动和机械蠕动。此外,粘多糖在肠壁沉积引起黏液性水肿,压迫肠壁神经丛,干扰正常的神经传导,造成肠道张力降低、蠕动减慢,严重时可发展为功能性肠梗阻。尤其在老年群体中,这类症状常被归因于饮食不当或便秘本身,容易漏诊。

提高警惕,推动早期筛查

对于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便秘、腹胀、食欲减退甚至精神行为改变,临床医生应拓宽思路,常规开展甲状腺功能检查(特别是TSH、FT4),有助于实现疾病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不仅能缓解当前症状,更能预防诸如粘液性水肿昏迷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总结

本病例充分体现了多系统关联性疾病在老年患者中的复杂性。一个看似普通的消化道问题背后,可能潜藏着深层次的内分泌紊乱。通过细致问诊、全面检查和跨学科协作,我们成功实现了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早期诊断与有效治疗,不仅解除了患者的痛苦,也为类似病例提供了宝贵的诊疗参考。倡导对老年患者实施个体化、系统化的健康管理,是提升晚年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

杂七杂八的事2025-10-17 11:56:55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