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15岁少女突发抽搐,确诊罕见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规范药物治疗实现显著康复

本文旨在通过真实临床案例普及医学知识,提升公众对罕见内分泌疾病的认知。文中患者信息已做匿名化处理,仅用于医学教育与健康科普目的,不构成任何诊疗建议。

病例概要

本案例介绍了一位15岁女性患者因突发抽搐、意识丧失被紧急送医,经系统检查最终确诊为“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Pseudohypoparathyroidism, PHP)。该病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遗传性内分泌疾病,表现为机体对甲状旁腺激素(PTH)反应低下,导致低钙血症、高磷血症及继发性神经系统症状。经过及时静脉补钙和长期口服钙剂联合活性维生素D治疗,患者病情明显改善,抽搐未再发作,实验室指标逐步恢复正常,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基本信息与就诊背景

性别:女|年龄:15岁|就诊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时间:2022年2月

疾病类型: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PHP-Ia型可能性大)

治疗方案:急性期静脉补充葡萄糖酸钙,后续采用碳酸钙D3片、维生素D滴剂、骨化三醇软胶囊联合口服治疗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7天,出院后持续门诊随访管理1个月,并已完成4个月规律治疗

治疗效果:症状完全缓解,无抽搐复发,精神状态良好,血钙、血磷、PTH等关键生化指标趋于正常范围

一、初诊过程:抽搐背后的隐匿病因

患者在就诊前约3小时突然出现全身抽搐,伴有意识模糊、四肢强直性抖动、手足呈典型“爪形手”挛缩、颈部后仰、双眼凝视、口吐白沫及口周轻度发绀等症状,持续约2-3分钟后自行缓解。家属立即将其送往我院急诊科。接诊医生初步怀疑低钙血症引发的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所致抽搐,遂邀请内分泌科会诊协助明确诊断。

体格检查显示: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醒,面神经叩击试验(Chvostek征)阳性,提示存在神经肌肉应激性增强。实验室检查结果揭示严重电解质紊乱——血清总钙仅为1.61 mmol/L(正常值2.1–2.6 mmol/L),血磷高达2.3 mmol/L(正常值0.8–1.45 mmol/L),提示典型的低钙高磷表现。为进一步探寻病因,我们安排了多项专项检测。

辅助检查结果汇总

• 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显著升高至221 pg/mL(正常范围15–65 pg/mL),提示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 25羟维生素D浓度为21 ng/mL,属于维生素D不足状态(<20 ng/mL为缺乏,20–30 ng/mL为不足);

• 头颅CT扫描发现双侧基底节区、额叶、顶叶及枕叶多发对称性钙化灶,具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

• 脑电图提示背景活动稍减慢,但未见典型癫痫样放电;

• 24小时尿钙排泄量为0.7 mmol/d,尿磷为8.5 mmol/d,提示肾小管对磷酸盐重吸收障碍;

• 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血钠钾镁离子均在正常范围内;

• 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彩超、泌尿系统B超未见结构异常;眼底检查亦无特殊发现。

二、深入问诊揭示误诊史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得知,患者早在6年前就曾有过类似抽搐发作,当时表现为短暂意识丧失、肢体强直、手足搐搦等症状,每次持续1–2分钟,每年发作1–3次。由于症状酷似癫痫,当地医院将其诊断为“原发性癫痫”,并长期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但疗效不佳,发作频率并未减少。

家属反映孩子近年来性格变得急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成绩中等偏下,一度归因于青春期心理变化。然而结合本次检查结果与典型临床表现,我们高度怀疑并非单纯癫痫,而是由代谢性原因引起的“癫痫样发作”。综合低钙、高磷、高PTH、颅内钙化四大核心特征,最终临床诊断为“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尽管基因检测是确诊PHP的金标准,可识别GNAS基因突变(常见于PHP-Ia型),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限制,患者家属暂未接受该项检查。即便如此,依据经典的Albright遗传性骨营养不良(AHO)表型线索和生化指标,仍可做出高度可信的临床诊断。

三、科学治疗方案实施与疗效观察

针对急性低钙危象,立即启动急救处理:给予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缓慢静脉推注,随后持续静脉滴注维持血钙稳定,迅速控制神经肌肉兴奋性,预防再次抽搐或喉痉挛等致命并发症。

进入恢复期后,制定个体化长期替代治疗方案:

  • 口服碳酸钙D3片:每日分次服用,餐时同服以促进吸收;
  • 维生素D滴剂:补充基础维生素D,改善整体营养状况;
  • 骨化三醇软胶囊(活性维生素D):直接激活维生素D受体,增强肠道钙吸收,纠正PTH抵抗。

住院期间密切监测血钙、血磷动态变化,调整用药剂量,确保血钙维持在安全低限范围(约2.0–2.2 mmol/L),避免高钙血症或尿钙过多引发肾结石风险。经过7天系统治疗,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情绪平稳,顺利出院。

四、随访复查显示持续好转

出院后严格遵医嘱继续口服药物,并于1个月后复诊。复查结果显示:血钙回升至2.15 mmol/L,血磷降至1.5 mmol/L,PTH有所下降但仍偏高(约180 pg/mL),25羟维生素D升至28 ng/mL,提示治疗有效。更重要的是,患者近4个月内未再发生任何抽搐事件,精神状态明显改善,学习专注力提升,家长反馈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目前计划每2–3个月定期复查一次,动态评估血钙、血磷、尿钙排泄量及维生素D水平,适时微调药物剂量,确保长期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五、生活管理与长期注意事项

虽然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目前尚无法根治,但通过规范化的终身药物管理和生活方式干预,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实现症状控制和正常生活。以下是给患者及家属的重要建议:

1. 坚持规范用药

切勿擅自停药或减量。钙剂必须与活性维生素D联合使用,单独补钙难以奏效,因为肠道吸收依赖足够的维生素D支持。推荐碳酸钙随餐服用,利于胃酸帮助溶解吸收;脂溶性维生素D制剂宜与含脂肪食物同服,提高生物利用度。

2. 定期医学随访

建议每2–3个月到内分泌专科门诊复查,重点监测:

  • 血清钙、磷、镁、碱性磷酸酶;
  • 甲状旁腺激素(PTH);
  • 25羟维生素D水平;
  • 24小时尿钙/尿磷排泄量,防止高尿钙导致肾损伤或结石形成。

3. 合理饮食与生活习惯

每日保证摄入一杯牛奶(约250ml),适量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如豆腐、虾皮、深绿色蔬菜。避免过量摄入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如菠菜、浓茶),以免影响钙吸收。同时注意避免剧烈运动或外伤,以防骨质疏松相关骨折。

4. 提高误诊防范意识

本病例提醒广大临床医生:对于反复出现“癫痫样发作”但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的青少年患者,务必警惕代谢性疾病的可能性,尤其是低钙血症相关的甲状旁腺功能异常。应及时完善血钙、血磷、PTH、头颅CT等检查,避免延误诊断。

六、临床启示与医生感悟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虽属罕见病,但其典型三联征——低钙血症、高磷血症、PTH升高——极具诊断价值。若合并颅内钙化、发育迟缓、圆脸短指等AHO表型,则更应引起高度重视。

本例患者的经历警示我们:许多慢性代谢性疾病早期症状隐匿,容易被误认为是心理问题或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只有建立全面的鉴别诊断思维,才能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获益。尤其在儿科和青春期人群中,生长发育与神经行为改变可能掩盖真实病因,更需细致甄别。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和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罕见病得以被识别和正确治疗。只要坚持科学管理,即使面对遗传性疾病,患者依然能够拥有健康、有尊严的生活。

山腰一颗草2025-10-17 11:58:30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