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如何科学应对?全面解析治疗策略与注意事项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是糖尿病眼部并发症中最严重的一种,属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晚期阶段。该病可引发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出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后果,若未及时干预,极易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丧失甚至失明。因此,一旦确诊为增殖期病变,必须立即采取科学、规范的治疗措施,以延缓病情进展,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的视功能。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治疗手段

针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激光光凝、抗VEGF药物注射以及玻璃体手术等多种方式联合治疗。其中,全视网膜光凝术(PRP)被广泛认为是控制病情发展的核心治疗手段之一。根据患者是否合并黄斑水肿,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制定,避免因不当操作加重病情。

未合并黄斑水肿:优先考虑全视网膜光凝(PRP)

对于尚未出现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增殖期患者,医生通常建议尽早实施全视网膜光凝治疗。PRP通过使用激光破坏无灌注区的缺氧视网膜组织,减少异常血管生成因子(如VEGF)的释放,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降低玻璃体出血和视网膜脱离的风险。由于激光能量较大,为减少不适感和并发症,PRP一般分次进行,每次治疗覆盖不同象限的视网膜,整个疗程通常需要2-4次完成,间隔时间为1-2周。

合并黄斑水肿:谨慎选择激光时机与方式

当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同时伴有黄斑区水肿时,治疗策略需更加精细。此时单纯进行PRP可能刺激已存在的黄斑水肿进一步加重,影响中心视力。因此,临床实践中强调“分步治疗”原则:应先评估黄斑水肿的程度,必要时先行抗VEGF药物眼内注射或局部激素治疗,待水肿稳定后再考虑实施PRP。

此外,针对黄斑水肿本身,常采用“格栅样光凝”技术,即在黄斑周围区域进行分散点状激光照射,以改善微循环、减轻液体渗漏。但需特别注意的是,PRP与黄斑区格栅样光凝不应在同一治疗周期内同时进行,以免叠加热效应导致视网膜损伤加剧,反而加速视力恶化。

综合管理:控制血糖与定期随访同样关键

除了眼科专科治疗外,全身代谢状态的调控也至关重要。良好的血糖、血压和血脂控制是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的基础。患者应坚持规律监测血糖,遵从内分泌科医生指导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随访,有助于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计划。即使已完成PRP治疗,也应每3-6个月复查一次,确保病情处于可控状态。

结语:早发现、早干预是保护视力的关键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虽然危害严重,但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和长期管理,大多数患者可以有效延缓疾病进程,避免严重视力损害。关键在于提高对糖尿病眼病的认知,做到定期筛查、精准诊断、个体化治疗与持续随访相结合,真正实现“防盲治盲”的目标。

天高云淡2025-10-22 09:28:39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