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警惕青少年突发呕吐腹泻嗜睡?当心隐匿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引发严重酸碱失衡

本文旨在普及医学知识,提升公众对急性代谢性疾病的认知。文中所涉病例信息已做隐私脱敏处理,仅用于健康教育与临床参考。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急症,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可能以非典型症状首发,极易被误诊为普通肠胃炎。若未能及时识别和干预,可能导致严重的酸碱平衡紊乱、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将通过一例15岁女性患者的诊疗全过程,深入剖析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策略及长期管理要点,帮助家长和公众提高警惕。

病例概览:从“肠胃炎”到“重度酸中毒”的惊险转变

【基本信息】女性,15岁,既往体健,无明确慢性疾病史

【主要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低血容量性休克

【就诊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内分泌科

【就诊时间】2011年3月

【综合治疗方案】快速补液扩容 + 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 持续胰岛素静脉泵入降糖消酮 + 抗感染支持 + 电解质平衡调节(补钾)+ 导尿监测尿量

【住院周期】5天

【最终疗效】病情显著改善,意识恢复,生命体征平稳,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顺利出院

一、初诊实录:看似肠胃炎,实则命悬一线

患者因“意识模糊2小时”由家属紧急送至急诊科。据家属回忆,2天前曾食用变质食物后出现恶心、频繁呕吐、上腹部疼痛以及多次稀水样腹泻,未予重视或用药。随后症状逐渐加重,出现极度口渴、呼吸急促且深大(Kussmaul呼吸)、精神萎靡,并于就诊前2小时陷入昏睡状态,呼唤不应答。

接诊医生迅速评估生命体征:血压仅为70/40mmHg,提示严重低血压;心率高达120次/分,呈代偿性心动过速;血氧饱和度92%,提示轻度缺氧;体温38°C,存在发热。结合患者平素血压约90/60mmHg的情况,判断其已处于休克状态。立即开通双通道静脉通路,给予高流量吸氧,并启动急救流程。

头部CT排除颅内病变后,紧急行动脉血气分析显示:pH值低至6.91(正常7.35–7.45),二氧化碳分压9mmol/L,血氧分压143mmol/L,血钠124mmol/L(低钠血症),血糖显著升高但仪器无法准确读数(>33.3mmol/L),乳酸2.1mmol/L。综合判断为失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阴离子间隙(AG)显著增高,高度怀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所致。

关键警示信号解析

尽管患者最初表现为消化道症状,但以下几点应引起高度重视:持续性呕吐腹泻伴随极度口渴、进行性意识障碍、深快呼吸、皮肤干燥、低血压等,均非单纯急性胃肠炎所能解释。尤其是出现Kussmaul呼吸(深而规则的大呼吸),是机体试图通过肺部排出过多CO₂来代偿严重酸中毒的典型表现,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二、治疗经过:多管齐下,精准施治扭转危局

鉴于患者年龄小、起病急、病情重,医疗团队立即向家属说明病情危重性,建议转入病房进行系统治疗。同时完善相关检查,包括尿常规、血生化、血常规、感染标志物等。

检验结果回报令人震惊:白细胞计数达23.7×10⁹/L,提示明显炎症反应;尿检显示尿蛋白1+、尿糖4+、尿酮体4+,强烈提示糖尿病并发酮症;血生化提示血糖高达49.43mmol/L(正常空腹<6.1mmol/L),碳酸氢根仅3.6mmol/L(正常22–28mmol/L),AG高达44.2mmol/L,进一步证实了重度代谢性酸中毒的诊断。

核心治疗措施详解

治疗采取“四步走”策略:

第一步:快速补液扩容——使用生理盐水联合氨基酸溶液进行早期大量补液,目标是在前1–2小时内输入1000–1500ml液体,迅速纠正低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当补液量达到约1500ml时,患者血压回升至90/60mmHg以上,尿量稳定在每小时40ml以上,休克得以纠正。

第二步:纠正酸中毒——静脉滴注碳酸氢钠,逐步提升血液pH值,防止酸中毒对心脏、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损伤。同时密切监测血气变化,避免过度纠酸引发脑水肿。

第三步:胰岛素持续控糖消酮——采用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胰岛素,使血糖以每小时下降4–6mmol/L的速度平稳降低。约8小时后,血糖降至12mmol/L,患者意识完全恢复,可自主饮水进食。此后改用葡萄糖溶液加胰岛素维持治疗,防止低血糖发生,同时继续清除体内酮体。

第四步:抗感染与电解质管理——经验性使用阿莫西林/舒巴坦抗感染,控制原发肠道感染源。导尿监测尿量,动态补充氯化钾预防低钾血症——这是DKA治疗中最易忽视却极为危险的并发症之一。

三、治疗成效:五日逆转,全面康复

经过科学系统的治疗,患者各项指标稳步改善:

补液约2小时后,血压即恢复至正常范围,无需依赖升压药物;尿量逐渐恢复正常,反映肾功能良好;意识状态逐步清晰,约8小时后完全清醒,能正确回答问题并进食流质饮食。

住院第5天复查结果显示:体温正常,无恶心呕吐等不适;尿酮体连续3天阴性,尿糖转阴;血白细胞降至5.2×10⁹/L,炎症基本控制;血肌酐、尿素氮恢复正常;空腹血糖稳定在6.3mmol/L。经评估符合出院标准,准予出院。

康复里程碑总结

  • 2小时内:血压回升,休克纠正
  • 8小时内:意识恢复,血糖可控
  • 3天内:酮体清除,感染控制
  • 5天后:全面达标,安全出院

四、出院指导与长期管理建议

虽然本次急性发作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患者此前并无糖尿病病史,此次为首次发现并以酮症酸中毒形式起病,属于1型糖尿病的典型表现,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

家庭护理重点

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后续管理:坚持每日监测血糖,根据饮食、运动及血糖波动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动态调整胰岛素剂量,严禁擅自减量或停药。推荐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辅助管理。

饮食方面应遵循低糖、低脂、适量优质蛋白的原则,避免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鼓励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全谷类食物,保持规律进餐,防止血糖剧烈波动。

特别提醒: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家长应在生活上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协助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旦出现腹泻、发热、嗜睡、乏力、呼吸加深加快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排查是否诱发酮症复发。

定期随访安排

建议每月前往内分泌专科门诊复诊一次,评估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肝肾功能、血脂、眼底及神经病变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并发症。

五、临床启示与公众健康呼吁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非仅见于已知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以急性重症首发,常被误认为“肠胃炎”或“感冒”,延误诊治风险极高。本案例再次警示我们:任何伴有呕吐、腹泻、嗜睡、呼吸深快的青少年患者,都应常规检测血糖和尿酮体,切勿掉以轻心。

常见诱因盘点

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情绪应激、外伤手术、不规范用药等均可成为DKA的触发因素。对于已有糖尿病的青少年,即使只是轻微感冒或拉肚子,也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增加胰岛素用量并加强监测。

此外,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构建青少年糖尿病筛查与应急响应机制。推广基础健康教育,让师生和家长了解DKA的早期预警信号,有助于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最大限度降低致残率与死亡率。

总之,面对突发的呕吐、腹泻伴意识改变,绝不能简单归因为“吃坏东西”。提高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认知水平,掌握基本识别能力,是守护青少年生命安全的重要一环。

大洋小溢2025-10-22 10:46:14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