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30岁女性突发腹痛呕吐,竟因1型糖尿病引发酮症酸中毒——警惕隐匿性代谢危机

本文通过一例真实临床案例的深度解析,揭示了一种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胰腺炎、实则由1型糖尿病引发严重代谢紊乱的真实情况。患者以腹痛、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初期被怀疑为消化系统疾病,但经过全面检查和动态监测,最终确诊为1型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文章详细记录了从初诊、治疗到康复全过程,并强调早期识别与精准诊断的重要性,旨在提升公众对糖尿病急症的认知,增强医患双方对非典型症状的警觉性,助力实现早发现、早干预的目标。

基本信息概览

性别年龄:女性,30岁临床诊断:1型糖尿病伴酮症酸中毒就诊机构:北京医院内分泌科就诊时间:2019年9月治疗方式:综合药物治疗联合胰岛素强化方案(包括兰索拉唑肠溶胶囊、注射用生长抑素、还原型谷胱甘肽、电解质补充液及多种胰岛素制剂)治疗周期:住院治疗21天,后续门诊随访2个月预后效果:病情稳定,血糖控制趋于正常,C肽水平持续偏低提示胰岛功能严重受损,需长期依赖外源性胰岛素维持代谢平衡

一、初次接诊:腹痛背后的真相

一位30岁的年轻女性因中下腹部剧烈疼痛持续3天前来急诊就医,伴随明显的恶心、反复呕吐以及轻度发热(体温37.5℃)。患者自述既往身体健康,无慢性病史或家族遗传性疾病记录。体格检查显示其神志清晰,但呈现典型的急性痛苦面容,皮肤干燥、弹性下降,提示存在一定程度脱水。腹部查体发现中下腹有轻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明显包块,腹肌紧张不显著。

初步实验室检查结果揭示多项异常指标: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高达16.13×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达87.9%,提示体内存在明显炎症反应;尿检发现葡萄糖(++++)、尿酮体(+++),强烈提示高血糖状态并伴有脂肪分解加速;动脉血气分析显示pH值仅为7.09,属于重度代谢性酸中毒,碳酸氢盐浓度低至5.7 mmol/L,剩余碱-22.3 mmol/L,二氧化碳分压升高至93 mmHg,符合酮症酸中毒特征。同时,血糖高达27.3 mmol/L,血清脂肪酶显著升高至995 U/L,而淀粉酶略高于正常上限(129 U/L),尿淀粉酶也升高至650 U/L。

影像学方面,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可能与脱水、酸中毒相关;腹部超声、妇科超声及阑尾区域扫描均未见特异性病变;全腹CT扫描结果显示胰腺体积增大、边缘模糊,符合“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改变,另见肝右叶点状钙化灶。基于上述表现,急诊初步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遂收入院进一步诊治。

二、深入诊疗:揭开病因迷雾

入院后,医疗团队迅速展开更系统的评估。进一步检测发现降钙素原水平为2.05 ng/mL(正常范围0–0.10 ng/mL),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或全身炎症反应,但肝肾功能、心肌酶谱、血脂、血钙、甲状腺功能及常见肿瘤标志物均在正常范围内,排除了多器官功能障碍或其他系统性疾病的可能性。

关键性的内分泌功能检测结果令人警觉:空腹胰岛素仅为0.5 μU/mL,空腹C肽低至0.03 ng/mL,表明患者自身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极度低下。尽管糖尿病自身抗体如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和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均为阴性,但这并不能完全排除1型糖尿病的可能,尤其是在成人迟发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或抗体阴性的1型糖尿病亚型中较为常见。

治疗策略与调整过程

鉴于患者同时存在疑似胰腺炎和严重代谢紊乱,治疗采取双线并行的方式。一方面按照急性胰腺炎处理原则,实施禁食、胃肠减压,给予兰索拉唑口服以保护胃黏膜,静脉使用生长抑素抑制胰液分泌,减轻胰腺负担;另一方面启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标准抢救流程,立即开始大量生理盐水补液纠正脱水,同时采用小剂量重组人胰岛素持续静脉泵入,逐步降低血糖水平,防止脑水肿等并发症发生。

随着治疗推进,患者的酸中毒状况在第二天即得到明显改善,血气分析恢复正常。随后将胰岛素给药途径转为皮下注射,启用门冬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地特胰岛素提供基础胰岛素支持,形成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住院第6天和第8天复查C肽水平仍低于检测下限(<0.01 ng/mL),说明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几乎完全丧失。

第12天进行上腹部增强CT复查,结果显示原先肿大的胰腺已明显缩小,周围渗出影吸收良好,证实最初的“胰腺炎”可能是继发于高血糖和酮症引起的暂时性胰腺充血水肿,而非原发性胰腺疾病。治疗15天后,空腹血糖降至7.01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为13.29 mmol/L,虽然较理想目标仍有差距,但整体趋势向好,胰岛素用量逐渐趋于稳定。

三、治疗成效:病情稳定,进入长期管理阶段

经过为期三周的住院治疗,患者腹痛消失,呕吐停止,生命体征平稳,能够耐受糖尿病饮食,血糖波动范围控制在可接受区间。出院时,医生为其制定了详细的居家管理计划,包括每日多次血糖监测、合理膳食安排及规律用药。

两个月后的门诊随访数据显示,抗胰岛素抗体升至22.71 IU/mL(高于正常值),提示可能存在针对外源性胰岛素的免疫反应,需警惕局部注射部位反应或胰岛素抵抗风险;C肽水平依然极低(0.01 ng/mL),再次验证了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的事实。血糖监测数据显示:早餐前血糖波动于4.9–10.6 mmol/L之间,餐后两小时血糖在4.6–12.3 mmol/L范围内,总体控制较为理想。

综合判断,该患者目前病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各项生化指标持续好转,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但仍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定期复诊评估并发症风险。

四、生活管理建议:科学控糖,预防复发

对于这位确诊为1型糖尿病的年轻女性而言,出院并非治疗终点,而是进入长期自我管理的新阶段。首要任务是坚持每日多次自我血糖监测(SMBG),尤其是三餐前后及睡前,以便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饮食方面应遵循“定时定量、营养均衡”的原则,避免高糖、高脂食物摄入,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比例,增加膳食纤维含量,有助于平稳血糖波动。

运动方面推荐每天餐后半小时进行20–3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锻炼,如快步走、慢跑、骑自行车等,不仅能促进葡萄糖利用,还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但需注意,在血糖控制不稳定、出现低血糖倾向或酮症期间,应暂停剧烈活动,以防诱发低血糖事件或加重代谢失衡。

此外,患者需学会识别低血糖先兆(如心悸、出汗、手抖、饥饿感),随身携带含糖食品以应急;同时建立与主治医生的定期沟通机制,每3–6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眼底检查等,早期筛查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五、临床启示:提高对非典型糖尿病的认知

本病例极具代表性地展示了1型糖尿病在成年人群中可能以非典型形式起病的特点。尽管传统观念认为1型糖尿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但在亚洲人群中,成人发病的比例不容忽视,尤其部分患者表现为“暴发性1型糖尿病”或隐匿进展型,极易被误诊为胃肠炎、胰腺炎甚至急性阑尾炎。

该患者最初仅以腹痛、呕吐为主诉,实验室检查又显示胰酶升高和CT提示胰腺炎症,极易误导临床思维。然而,敏锐捕捉到尿糖(++++)、尿酮(+++)、严重酸中毒及C肽极低等关键线索,才得以拨开迷雾,明确根本病因。因此,临床上面对任何不明原因的腹痛合并代谢紊乱者,都应常规筛查血糖、酮体及胰岛功能,不能仅凭影像学改变草率定论。

更重要的是,这一案例提醒我们:糖尿病不仅是“血糖高”的慢性病,更可能以急性危重症的形式突然来袭。加强对公众的健康宣教,普及糖尿病早期预警信号(如多饮、多尿、体重骤降、乏力、恶心等),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于降低误诊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袏鞋佑穿2025-10-23 08:41:14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