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全解析:识别早期信号,预防严重后果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若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可能引发多种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这些并发症主要分为两大类: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通常来势凶猛、进展迅速,需立即就医处理;而慢性并发症则多在病程多年后逐渐显现,涉及多个器官系统,具有隐匿性强、危害深远的特点。了解这些并发症的类型与表现,有助于早发现、早干预,降低致残率和死亡风险。
一、2型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尽管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病情发展相对缓慢,但在某些诱因下仍可能发生严重的急性并发症。这些情况往往由血糖剧烈波动或感染等因素诱发,属于临床急症,必须及时治疗。
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虽然更常见于1型糖尿病,但2型糖尿病患者在严重感染、应激状态或胰岛功能显著下降时也可能发生酮症酸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快(Kussmaul呼吸)、呼气带有烂苹果味,严重者可出现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2. 高渗性高血糖状态(HHS)
这是2型糖尿病特有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多见于老年患者。由于严重脱水和极高血糖导致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患者可能出现极度口渴、尿量增多、精神萎靡、抽搐乃至昏迷,死亡率较高,需紧急住院抢救。
3. 低血糖昏迷
尤其是在使用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类药物治疗过程中,若饮食不规律或运动过量,容易引发低血糖。轻者表现为心慌、出汗、手抖,重者可出现意识丧失、抽搐,若未及时纠正可能导致脑损伤甚至死亡。
4. 糖尿病相关感染
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和真菌生长,患者易并发皮肤感染、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甚至严重的足部溃疡继发骨髓炎。其中糖尿病足是导致截肢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2型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慢性并发症是2型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通常在患病5~10年后陆续出现。其核心机制是长期高血糖引起的血管损伤,分为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两大类,同时常伴随神经系统损害。
1. 大血管并发症: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长期高血糖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影响全身大中型血管。最常见的表现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可能出现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此外,脑血管受累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部分患者首次发病即为脑梗塞,致残率高。
2. 微血管并发症:损害重要器官功能
(1)糖尿病肾病
这是导致终末期肾病(尿毒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情进展出现大量蛋白尿、水肿、高血压,最终发展为肾功能不全,需要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定期检测尿蛋白和肾功能至关重要。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高血糖损害眼底微血管,引起视网膜出血、渗出、新生血管形成,患者初期可能无明显症状,后期出现视力模糊、视野缺损,严重者可致失明。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尤其是病程超过5年者。
3. 神经系统并发症:影响全身感觉与功能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可累及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临床表现多样。
(1)周围神经病变
最常见的是对称性远端感觉异常,患者常描述为“戴手套”或“穿袜子”样的麻木、刺痛、烧灼感,夜间加重。部分人会出现感觉减退,对外界刺激不敏感,容易受伤而不自知,增加足部溃疡风险。
(2)自主神经病变
影响内脏神经调节功能,表现为多系统症状:如胃肠动力障碍引起的胃轻瘫(餐后饱胀、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交替;心血管方面可出现静息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无痛性心肌缺血;泌尿系统则表现为排尿困难、尿潴留或尿失禁;男性患者还可能出现勃起功能障碍。
三、如何预防和管理并发症?
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在于“早筛查、早干预、综合管理”。除了严格控制血糖外,还需关注血压、血脂、体重等多重危险因素。建议患者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眼底、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通过科学管理和医患配合,大多数并发症是可以延缓甚至避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