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为何突发严重低血糖?忽视饮食管理竟酿生命危机
(声明:本文仅用于医学科普,不作为诊疗依据。为保护患者隐私,文中相关信息已做脱敏处理)
病例摘要:一次惊险的低血糖危象救治经历
一位65岁女性因突发意识丧失、呼之不应被紧急送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急诊科。入院时测得指尖血糖仅为1.29mmol/L,属于极重度低血糖范畴。经初步抢救后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空腹血糖为2.72mmol/L,基础胰岛素水平高达656.43μIU/mL,而C肽浓度却显著降低至0.056ng/mL,提示外源性胰岛素过量使用可能。颅脑CT未见出血或梗死等结构性病变。结合病史与实验室数据,最终诊断为由2型糖尿病管理不当引发的低血糖危象。经过及时静脉补充葡萄糖、调节胰岛素用量及支持治疗,患者在7天内恢复良好,血糖稳定,意识清晰,顺利出院。
基本信息概览
【性别年龄】女性,65岁
【临床诊断】低血糖危象(继发于2型糖尿病用药管理失当)
【就诊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
【就诊时间】2022年4月
【治疗方案】静脉输注葡萄糖注射液、合理调整胰岛素剂量、辅以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营养神经 + 持续低流量吸氧
【住院周期】共计7天
【预后情况】血糖恢复正常,神经系统功能逐步恢复,无遗留并发症
一、初诊过程:昏迷背后的隐匿危机
患者由家属送至急诊室时已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医护人员立即进行床旁快速血糖检测,结果显示仅为1.29mmol/L,远低于正常范围(通常应维持在3.9mmol/L以上)。随即给予50%高渗葡萄糖溶液静脉推注,并启动持续静脉滴注5%葡萄糖溶液以维持血糖水平。据家属回忆,患者有多年2型糖尿病病史,长期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并每日皮下注射长效胰岛素控制血糖。事发前一天早晨未进食早餐,且当天食欲明显减退,饭后即卧床休息。数小时后家属发现其无法唤醒,遂紧急送医。这一系列线索强烈提示:药物作用叠加空腹状态,导致了严重的低血糖事件。
二、深入检查与综合评估
入院全面查体显示:体温37.1℃,呼吸频率23次/分,脉搏加快至113次/分,血压123/78mmHg,属轻度心动过速但生命体征相对平稳。神经系统检查可见患者神志不清、大汗淋漓、四肢厥冷,但瞳孔对光反射存在,肢体无偏瘫表现,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下:
- 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
- 电解质:钠、钾、钙、氯等指标无明显紊乱
- 血糖:2.72mmol/L(空腹状态下仍偏低)
- 基础胰岛素:656.43μIU/mL(显著升高)
- C肽:0.056ng/mL(极低,提示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几乎停止)
上述结果高度支持外源性胰岛素使用过量合并摄入不足所致的医源性低血糖。同时,颅脑CT排除了脑卒中、颅内占位等其他可能导致昏迷的原因,进一步确认了低血糖危象的诊断。
三、系统化治疗方案实施
1. 急性期处理:迅速纠正低血糖
首要任务是尽快提升血糖水平,防止脑组织因长时间缺糖造成不可逆损伤。除初始静推葡萄糖外,持续静脉滴注5%-10%葡萄糖溶液,每15-30分钟监测一次指尖血糖,确保血糖稳步回升至安全区间(5.0–8.0mmol/L)。3小时后,患者血糖升至5.8mmol/L,生命体征趋于稳定。
2. 神经系统支持治疗
尽管血糖回升,但患者意识仍未恢复,考虑可能存在短暂性脑功能抑制。为此加用了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该药具有促进神经修复、改善脑代谢的作用,有助于加速意识恢复进程。
3. 胰岛素使用的再评估与调整
鉴于患者C肽水平极低而胰岛素异常升高,判断其当前胰岛素用量过大,尤其在进食减少的情况下极易诱发低血糖。因此,在密切监测下暂停外源性胰岛素注射,并根据后续血糖波动情况重新制定个体化降糖方案。
四、治疗成效追踪与康复进展
治疗5小时后,患者逐渐恢复意识,能够简单应答,但仍感乏力、头晕,且食欲全无。继续通过静脉途径提供能量支持,避免再次发生低血糖。住院第2天起,患者开始尝试少量流质饮食,进食后血糖波动可控,未再出现低值。精神状态逐步改善,反应速度有所提升。至第7天,患者已能正常进餐,空腹血糖维持在6.2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8.0mmol/L以内,胰岛素水平回归合理区间,整体状况良好,达到出院标准。出院前详细交代居家护理要点,并预约门诊随访。
五、重要注意事项:预防胜于救治
此次病例提醒我们,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绝不仅仅是“按时吃药”那么简单。特别是对于接受胰岛素或促泌剂治疗的患者,饮食规律性至关重要。一旦出现食欲下降、胃肠不适、感冒发热等情况,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减少甚至暂停相关药物。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家中配备便携式血糖仪,坚持每日多点监测(如空腹、三餐后2小时、睡前),做到心中有数。若连续出现低血糖症状(如心悸、出汗、手抖、嗜睡等),务必尽早就医,排查潜在诱因。
六、临床反思与健康启示
2型糖尿病虽常见,但其并发症和急性风险不容小觑。本例患者正是因为忽视了“服药必须进食”的基本原则,才导致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危机。老年人群由于胃肠功能减退、味觉退化等原因,更容易出现进食不规律现象,而他们往往又是糖尿病高发人群。因此,家庭成员应加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照护,监督其定时定量进餐,尤其是在注射胰岛素前后更需格外注意。此外,医生也应在每次复诊时强调饮食与药物的协同关系,帮助患者建立科学的自我管理意识。唯有将规范用药、合理膳食、定期监测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糖尿病的长期平稳控制,远离低血糖危象的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