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糖尿病足的发病率究竟有多高?如何有效预防与应对

糖尿病足:不容忽视的高发并发症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且最危险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在糖尿病人群中居高不下,尤其在老年群体中更为突出。据统计,约15%至25%的糖尿病患者在其病程中会经历不同程度的足部问题,其中一部分最终发展为糖尿病足溃疡甚至截肢。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足部健康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身体机能退化、血液循环减弱以及神经感知能力下降,双脚长期处于潜在风险之中。

为何糖尿病足如此高发?

糖尿病引发的高血糖状态会对全身多个系统造成损害,尤其是对周围神经系统和血管系统的破坏最为显著。当糖尿病持续多年未得到有效控制时,患者往往会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导致脚部对温度、疼痛和压力的感知能力明显下降。这意味着即使脚部受到外伤,如被尖锐物刺伤、鞋子摩擦起泡或长时间受压,患者也可能毫无察觉。例如,有些老人可能脚底扎入钉子却因感觉迟钝而未能及时发现,延误治疗;更有甚者,在泡脚时使用过热的水,因无法准确判断水温而导致严重烫伤,进而诱发感染。

日常护理: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措施

预防胜于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养成每日检查双脚的良好习惯至关重要。建议每位糖尿病患者每天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脱鞋脱袜,仔细观察双脚是否有红肿、破皮、水泡、皲裂、鸡眼或颜色变化等异常情况。同时,注意脚部皮肤是否干燥脱屑,趾甲是否变形增厚,这些都可能是早期病变的信号。此外,应避免赤脚行走,选择合脚、柔软、透气的鞋袜,防止因摩擦或压迫造成损伤。洗脚时水温应控制在37℃左右,并用手或温度计测试,切忌直接用脚试水温。

警惕“发黑”信号:坏死前的最后警示

一旦发现脚部出现肤色变暗、发紫甚至发黑的情况,这通常是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坏死的征兆,医学上称为“坏疽”。此时,局部组织已经失去活性,血液循环几乎中断,若不及时干预,病情将迅速恶化,可能导致大面积感染甚至败血症。遗憾的是,一旦肢体发生不可逆坏死,目前尚无手段使其恢复原有功能,唯一的治疗方式往往是截肢以保全生命。因此,早发现、早就诊、早治疗才是避免悲剧发生的根本途径。

出现行走困难?务必排查血管问题

如果糖尿病患者在行走过程中出现间歇性跛行——即走一段路后感到腿部酸胀、疼痛,需停下来休息才能继续行走,这很可能是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表现。这种现象被称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是导致糖尿病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此类患者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尤其是血管外科,接受专业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下肢血管的通畅程度。根据检查结果,医生可能会采取抗血小板药物、扩血管治疗,或通过介入手术(如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方式恢复血流,从而有效预防足部组织缺血坏死。

综合管理:控制血糖是根本

除了足部护理和血管筛查外,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糖尿病足的基础。长期稳定的血糖水平有助于减缓神经和血管并发症的进展。患者应坚持规律用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并定期监测血糖。同时,控制血压、血脂,戒烟限酒,也有助于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总之,糖尿病足虽发病率高、后果严重,但只要重视日常管理、加强自我监测、及时就医干预,绝大多数病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东北草原2025-10-24 09:00:55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