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什么是糖尿病足?了解病因、症状与防治关键

糖尿病足是一种由长期高血糖引发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主要表现为下肢远端神经功能异常以及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进而导致足部出现感染、溃疡甚至深层组织破坏。作为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且治疗成本最高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足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截肢等不可逆后果。据统计,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截肢的风险是普通非糖尿病人群的约40倍,凸显出早期识别和干预的重要性。

糖尿病足的主要发病机制

糖尿病足的发生通常涉及三大核心病理因素:周围神经病变、外周血管疾病以及继发性感染。高血糖环境会逐渐损害下肢的神经纤维,导致感觉减退或丧失,使得患者对疼痛、温度变化不敏感,容易在无意识中受伤。同时,糖尿病还会引起下肢动脉硬化和血流减少,造成组织供氧不足,伤口愈合能力显著下降。

此外,一旦皮肤屏障受损,细菌极易侵入并引发感染。由于免疫功能减弱和血液循环不良,这种感染往往迅速扩散,难以控制,最终可能发展为深部组织坏死或骨髓炎。因此,神经、血管与感染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糖尿病足的进展。

常见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许多看似微小的足部损伤都可能是糖尿病足的导火索。例如:因足癣而搔抓脚趾间皮肤,导致破皮溃烂;使用过热的水泡脚造成烫伤;穿不合脚的新鞋长时间行走引起的摩擦破损;修剪脚趾甲过深或不当造成的皮肤裂口;甚至轻微的碰撞或扭伤也可能因感知迟钝而被忽视,最终演变为严重溃疡。

这些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小问题,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却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加强对足部的日常护理和定期检查至关重要。

糖尿病足的临床分级标准(Wagner分级法)

为了更好地评估糖尿病足的严重程度并指导治疗,临床上广泛采用Wagner分级系统,将病情分为六个等级:

0级:高危足

患者尚未出现溃疡,但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如神经病变、足部畸形、既往有溃疡史或截肢史、外周动脉疾病等。此阶段的重点在于预防,需加强健康教育和足部保护措施。

1级:表浅溃疡

足部已出现表层皮肤破损或溃疡,通常局限于真皮层,临床上无明显感染迹象。及时清创和控制血糖可有效促进愈合。

2级:较深溃疡伴软组织炎症

溃疡已深入皮下组织,常伴有蜂窝织炎等软组织感染,但未累及骨骼或形成脓肿。此时需要抗生素治疗结合局部处理。

3级:深部感染伴骨组织受累

感染已蔓延至骨骼,可能出现骨髓炎或脓肿形成,影像学检查可见骨质破坏。治疗难度加大,常需住院进行静脉抗感染、外科引流甚至清创手术。

4级:局限性坏疽

足部某一区域(如脚趾、足跟)出现缺血性坏死,皮肤变黑、干瘪,提示局部组织已死亡。此阶段可能需部分截肢以阻止病情恶化。

5级:全足坏疽

整个足部均发生广泛性坏死,常伴随全身中毒症状,危及生命。多数情况下必须进行大范围截肢,甚至高位截肢才能挽救患者生命。

如何预防和管理糖尿病足?

预防胜于治疗。糖尿病患者应坚持良好的血糖控制,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积极管理血压、血脂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日常生活中应每日检查双足,注意有无红肿、破皮、水泡、鸡眼或颜色改变。洗脚时水温不宜过高,避免使用热水袋或电热毯取暖以防烫伤。

选择合适的鞋袜也极为重要——鞋子应宽松舒适、无缝线摩擦,袜子宜选用透气吸汗的棉质材料,避免赤脚行走。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专业的足部筛查,包括震动觉、针刺感、踝反射及足背动脉搏动检查,必要时做踝肱指数(ABI)检测评估下肢血供情况。

一旦发现足部有任何异常,应立即就医,切勿自行处理或拖延治疗。通过多学科协作(内分泌科、血管外科、骨科、感染科等),可以显著降低截肢风险,提高治愈率。

向往从前我的梦2025-10-24 09:44:42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