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糖尿病足跨科治疗遇阻?多学科协作才是破解难题的关键

最近,一位患者向我们紧急求助:他的母亲因脚趾骨折后伤口长期无法愈合,出现严重感染,脚趾已经发黑,并伴有明显恶臭和剧烈肿胀。起初在骨科就诊,医生建议转至内分泌科进一步诊治;然而当家属满怀希望前往内分泌科时,却被告知“不收治”。目前患者已出现发热症状,病情持续恶化,家人焦急万分,不知下一步该如何是好。

为何糖尿病足治疗常陷入“科室推诿”困境?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而是临床上屡见不鲜的现象。糖尿病足作为一种由高血糖引发的复杂并发症,虽然起源于糖尿病这一内分泌系统疾病,但其发展过程往往涉及多个系统的损害,包括神经病变、血管闭塞、感染控制以及骨骼损伤等。因此,单纯依靠某一个科室的力量很难实现全面有效的治疗。

以该患者为例,脚趾骨折属于骨科范畴,但因长期高血糖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和微循环障碍,使得伤口难以愈合,继而发展为坏疽并引发全身性感染。此时若仅由骨科处理骨折或清创,而不控制血糖、改善血供、抗感染,则治疗效果极为有限。反之,内分泌科虽擅长调控血糖,但对于严重的肢体缺血、组织坏死及外科干预手段并不具备专业能力,故常常选择拒收。

内分泌科为什么不收糖尿病足患者?

很多家属对此感到不解甚至愤怒:“明明是糖尿病引起的,为什么内分泌科不负责到底?”其实,这背后有深层次的医疗现实原因。首先,大多数医院的内分泌科主要专注于糖尿病的药物管理、血糖监测和慢性病随访,并不具备处理复杂创面、下肢血管重建或截肢手术的能力。

其次,一旦糖尿病足进入中晚期阶段,常伴随严重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深部组织感染(如骨髓炎)或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这些都需要血管外科、感染科、整形外科甚至重症医学科的联合介入。如果强行收治,不仅超出科室诊疗范围,还可能因治疗不当引发医疗风险,因此医生出于责任考虑往往建议转院或转科。

糖尿病足的本质:多系统受累的综合性疾病

我们必须认识到,糖尿病足绝不仅仅是“脚上破了个口子”这么简单。它是糖尿病长期控制不佳所导致的终末期并发症之一,通常发生在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身上,且多数年龄偏大,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肾功能不全、贫血、营养不良等。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变差、神经感知减弱,轻微外伤即可演变为难以控制的溃疡与坏疽。因此,真正有效的糖尿病足治疗必须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血糖精准调控、下肢血管再通、感染控制、创面修复、营养支持及心理疏导等多个维度。

单一科室治疗模式已落伍,MDT模式才是未来方向

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界越来越推崇“多学科联合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模式来应对糖尿病足这类复杂病症。所谓MDT,就是整合内分泌科、血管外科、骨科、创面修复科、感染科、影像科、康复科等多个专科资源,围绕患者制定个性化、全流程的治疗方案。

例如,在一些先进的糖尿病足中心,患者入院后会接受全面评估:通过踝肱指数(ABI)、下肢CTA或MRA检查判断血管堵塞程度;进行细菌培养明确感染类型;利用超声清创或负压引流技术促进伤口愈合;必要时施行介入支架植入或旁路手术恢复血流;同时配合胰岛素强化治疗稳定血糖水平。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缺失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遇到科室推诿怎么办?患者该如何正确就医?

面对不同科室之间的“踢皮球”现象,患者和家属首先要保持冷静,理解这是当前医疗体系分工细化带来的局限,而非个别医生不负责任。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识别哪些医疗机构具备真正的糖尿病足综合救治能力。

建议优先选择设有“糖尿病足专病门诊”或“糖尿病足治疗中心”的三级医院。这类机构通常已有成熟的MDT团队,能够一站式完成从诊断到手术再到康复的全流程管理。此外,也可通过互联网平台咨询权威专家,获取转诊建议,避免盲目奔波。

对于暂时无法转入专科中心的患者,也应争取在原医院组织多学科会诊(MDT会议),邀请相关科室共同参与讨论,明确治疗主责科室和协作机制,确保治疗连续性和科学性。

早发现、早干预,才能避免悲剧发生

最后要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预防永远胜于治疗。日常生活中应定期检查双脚,注意有无麻木、刺痛、皮肤干燥、颜色改变等情况;穿鞋要舒适,避免挤压摩擦;一旦发现小伤口,务必及时消毒处理并密切观察变化趋势。

一旦出现伤口久治不愈、红肿热痛加剧、分泌物增多或组织发黑等情况,必须立即就医,切勿拖延。早期干预不仅能显著提高保肢率,还能大幅降低住院费用和后续并发症风险。

总之,糖尿病足的治疗不应局限于某个单一科室,而应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保肢、保命、保生活质量”的终极目标。

涵兔兔2025-10-24 10:56:45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