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修脚不慎引发糖尿病足久治不愈?科学应对策略助你避免截肢风险

在临床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因日常护理不当而导致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一位来自吉林的七旬老人,患有糖尿病已近30年,同时还伴有视力下降等并发症。一次在家自行修剪脚趾甲时,不慎将大脚趾边缘剪伤,当时虽有轻微疼痛但未见出血,便未予重视。然而几天后,伤口开始红肿、化脓,疼痛加剧,逐渐发展为半个脚部组织溃烂,流出大量脓性分泌物。当地医院内分泌科诊断为“糖尿病足”,并警告若病情继续恶化,极有可能面临截肢风险。

什么是糖尿病足?为何修脚会酿成大祸?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足部溃疡、感染和深层组织破坏,严重者可导致坏疽甚至需要截肢。而像这位老人这样因修脚操作不当引发的足部损伤,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高血糖损害神经与血管,足部感知能力下降

长期高血糖会对人体多个系统造成慢性损害,其中以下肢周围神经病变和外周血管病变最为常见。当出现周围神经病变时,患者的足部感觉会明显减退,对疼痛、温度变化等刺激反应迟钝。因此,在修脚过程中即使造成皮肤破损,也可能毫无知觉,无法及时察觉伤口的存在。

血液循环障碍影响伤口修复

同时,糖尿病引起的下肢动脉硬化会导致血流减少,供血不足。一旦发生创伤,局部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支持,免疫细胞和药物也难以有效到达病灶区域,使得伤口愈合过程大大延缓,极易继发细菌感染。

此外,许多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或行动不便等问题,这些因素都会进一步削弱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增加感染扩散的风险。尤其是老年患者,皮肤本就脆弱干燥,更容易在细微摩擦或剪切力作用下产生破溃。

传统治疗方法为何有时效果不佳?

很多患者在发现足部溃烂后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就诊,接受常规治疗方案:包括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局部消毒杀菌以及静脉注射抗生素来对抗感染。然而部分患者却发现,尽管接受了长时间治疗,伤口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持续扩大、渗液增多,甚至出现恶臭和坏死组织蔓延的情况。

关键问题在于“治标未治本”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忽略了对创面本身的系统化处理。如果伤口内部已经形成大量炎性坏死组织(即腐肉),仅靠外用消毒剂和全身抗生素是无法彻底清除病原体的。相反,坏死组织如同细菌滋生的温床,不断释放毒素,抑制新生组织生长,并阻碍药物渗透,最终导致感染反复、迁延难愈。

科学治疗糖尿病足的关键步骤

真正有效的糖尿病足治疗必须采取“全身+局部”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核心环节:

1. 严格控制血糖水平

血糖稳定是所有治疗的基础。通过合理调整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0 mmol/L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10.0 mmol/L以内,有助于提升免疫力和促进组织再生。

2. 彻底清创,去除坏死组织

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规范化的外科清创,清除伤口内的坏死皮屑、脓液及失活组织,暴露健康创基,这是防止感染扩散、加速愈合的前提条件。必要时可采用酶解清创或机械清创结合的方式,确保创面清洁。

3. 精准抗感染治疗

根据伤口分泌物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避免盲目用药。对于深部感染或骨髓炎患者,可能需要联合多种抗生素并延长疗程,同时注意肝肾功能监测。

4. 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可通过药物治疗(如前列腺素类)、物理疗法(如高压氧、足底压力泵)或介入手术(如血管支架植入)等方式改善下肢供血,从根本上解决“营养进不来”的难题。

5. 营养支持与创面护理

补充优质蛋白、维生素C、锌元素等有助于组织修复的营养物质;同时采用现代湿性愈合理念,使用含银离子敷料、水胶体或藻酸盐敷料保持创面湿润环境,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6. 中医中药辅助治疗显优势

中医认为糖尿病足属“脱疽”范畴,多因气阴两虚、脉络瘀阻所致。临床上常配合使用具有活血化瘀、去腐生肌功效的中药膏剂(如生肌玉红膏、黄连膏等),不仅能减轻炎症反应,还能刺激表皮细胞再生,显著提升愈合效率。

预防胜于治疗:糖尿病患者如何安全护足?

为了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广大糖尿病患者应高度重视足部日常护理:

  • 每日检查双脚是否有划伤、水泡、红肿或皮肤干裂;
  • 洗脚水温不宜过高(建议37℃左右),避免烫伤;
  • 保持足部干燥,尤其脚趾缝间;
  • 穿舒适透气的鞋袜,避免挤压摩擦;
  • 切勿赤脚行走,防止意外刺伤;
  • 修剪趾甲时应平直剪齐,避免过短或剪入甲沟。

更重要的是,一旦发现足部有任何异常,哪怕只是轻微破皮或不适感,都应及时就医,切忌自行处理或拖延观望。选择具备糖尿病足专科诊疗能力的正规医疗机构,由经验丰富的团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才能最大程度避免病情恶化,保住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青春无悔2025-10-24 10:59:46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