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分为哪五个阶段?各期症状及防治关键全解析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根据病情的发展过程,临床上将糖尿病肾病划分为五个不同的阶段,每一期都有其独特的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了解这五个分期不仅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还能为及时干预、延缓疾病进展提供科学依据。
糖尿病肾病的五大分期详解
第一期:肾小球高滤过期(初期功能改变)
这是糖尿病肾病的最早阶段,通常出现在糖尿病确诊后的最初几年内。此期的主要特点是肾小球滤过率(GFR)明显升高,肾脏体积可能轻度增大,属于一种代偿性反应。尽管肾脏功能看似“增强”,但实际上已开始出现微观结构的损伤。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患者往往没有任何主观不适症状,尿常规检查结果也完全正常,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在正常范围内(<30mg/24h)。因此,极易被忽视,必须通过定期体检才能发现异常。
第二期:肾小球滤过率失代偿前期(结构损伤初现)
进入第二期后,虽然肾小球滤过率仍可维持在正常或略高水平,但肾组织已出现轻微的结构性损害,如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区扩张等。此时患者的血压可能开始升高,部分人会出现夜间排尿增多的现象。尿微量白蛋白检测仍多为阴性,但在运动或应激状态下可能出现间歇性微量蛋白尿。该阶段仍无明显临床症状,属于“沉默期”,强调早期筛查的重要性,尤其是对病程超过5年的糖尿病患者更应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
第三期:微量白蛋白尿期(早期肾病标志)
这一阶段被称为糖尿病肾病的“转折点”,也是临床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关键时期。典型表现为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即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量在30–300mg之间,或尿微量白蛋白浓度低于200mg/L。同时,肾小球滤过率可能逐渐趋于稳定或轻度下降。此期患者仍可能无明显症状,但已有明确的肾脏损伤证据。若能在此阶段积极控制血糖、血压,并使用ACEI/ARB类药物干预,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实现病情逆转,使蛋白尿减少,肾功能得到改善。
第四期:大量蛋白尿期(显性肾病阶段)
当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0.5克(即500mg),并持续存在时,标志着疾病已进入第四期——大量蛋白尿期。此期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下降,肾功能开始出现不可逆损伤。患者常伴有明显的水肿、高血压、低蛋白血症等症状,部分人还会出现泡沫尿、乏力、食欲减退等表现。随着蛋白流失增加,还可能继发高脂血症和免疫功能下降。此阶段病情进展较快,若不加以有效控制,多数患者将在数年内发展至终末期肾病。
第五期:终末期肾病(肾衰竭阶段)
糖尿病肾病第五期即为终末期肾病(ESRD),此时肾小球滤过率极低(通常<15ml/min/1.73m²),肾脏几乎丧失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的能力。患者会出现严重的氮质血症、贫血、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一系列尿毒症症状。治疗上多需依赖透析(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或进行肾移植来维持生命。此阶段生活质量大幅下降,死亡风险显著增高,因此预防至关重要。
糖尿病肾病能否逆转?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
尽管糖尿病肾病一旦进入晚期难以完全治愈,但在早期阶段特别是Ⅲ期之前,通过系统规范的治疗是有可能实现部分逆转的。例如,严格控制血糖(HbA1c控制在7%以下)、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内、合理使用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的降压药(如ACEI或ARB类药物)、调整饮食结构(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戒烟限酒等措施,均有助于延缓甚至阻止病情向Ⅳ期和Ⅴ期发展。此外,定期复查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指标,对于动态评估病情变化极为重要。
温馨提示:重视定期随访,守护肾脏健康
由于糖尿病肾病在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许多患者往往在出现明显不适时才就医,错失最佳干预期。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从确诊起就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肾功能评估,包括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血清肌酐和eGFR检测。对于病程较长、合并高血压或血脂异常者,检查频率应适当提高。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转诊至肾内科专科门诊,接受个体化诊疗方案,真正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