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糖尿病为何应尽早启用ACEI类药物?关键在于肾脏保护

在中国,许多老年人普遍存在“无病不就医”的观念,这种习惯导致大量慢性疾病未能及时发现和干预。尤其是2型糖尿病,因其早期症状隐匿,常常在常规体检中才被确诊。然而,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其实已经患病多年,体内高血糖状态已持续较长时间,对多个器官系统造成了潜在损害。

糖尿病的隐匿性与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2型糖尿病的发展过程缓慢且缺乏典型症状,如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往往在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后才显现。因此,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病变,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其中,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正因为如此,早期发现糖尿病并及时干预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定期体检监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有助于在疾病初期识别异常,从而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高血糖如何损伤肾脏?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和排泄器官,其核心功能依赖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可以将肾小球想象成一个精密的“生物漏斗”:血液流经此处时,水分和小分子物质被滤出,形成原尿,而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则保留在血液中。

在长期高血糖状态下,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升高,导致肾小球内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滤过压显著增加,滤过量超出正常范围。这种持续的高滤过状态就像不断向一个细密筛子施加过大的水压,久而久之会导致筛网结构受损,通透性增加,蛋白质开始外漏,即出现微量白蛋白尿,这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标志。

ACEI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解析

ACEI,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是一类常见的降压药,其通用名通常以“普利”结尾,如依那普利、贝那普利、雷米普利等。这类药物不仅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更在糖尿病肾病的防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其核心机制在于调节肾小球内的压力平衡。ACEI能够选择性扩张肾小球出球小动脉(即“漏斗下方的出口”),而对入球小动脉的影响较小。这样一来,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静水压得以降低,从而减轻高滤过状态,缓解肾脏负担。

此外,ACEI还能减少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抑制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进程,延缓肾小球硬化的发展,有效减少蛋白尿的排出,保护肾功能。

为何强调“尽早使用”ACEI?

研究证实,在糖尿病患者中,即使尚未出现明显肾功能异常或大量蛋白尿,只要存在微量白蛋白尿或高血压,就应考虑启动ACEI治疗。越早干预,越能有效阻断肾损伤的恶性循环。

尤其对于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ACEI不仅能控制血压,还能独立于降压作用之外发挥肾脏保护效应。临床指南普遍推荐将ACEI作为2型糖尿病合并蛋白尿或慢性肾病患者的首选药物之一。

合理用药与注意事项

尽管ACEI益处众多,但在使用过程中也需注意监测肾功能和血钾水平,尤其是在治疗初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肌酐轻度上升或高钾血症,因此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并定期复查相关指标。

此外,孕妇禁用ACEI类药物,因其可能影响胎儿发育。服药期间若出现干咳等不良反应,也可考虑替换为ARB类药物(如“沙坦”类),其作用机制类似,耐受性更佳。

总之,面对糖尿病这一“沉默的杀手”,我们不能再抱持“没症状就不看病”的传统观念。尽早筛查、尽早诊断、尽早干预,特别是合理使用ACEI类药物,是从源头上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关键策略。通过科学管理血糖、血压和肾功能,广大糖尿病患者完全有可能延缓并发症进程,享受更健康、更有质量的生活。

妈妈说名字要长2025-10-27 09:19:49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