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糖尿病性肾病?了解分期、症状与防治关键
糖尿病性肾病的基本概念
糖尿病性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是长期高血糖引发的慢性肾脏并发症之一,属于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当糖尿病病程持续超过10年时,患者出现肾脏损伤的风险显著上升,主要表现为尿液中蛋白含量异常增加或血肌酐水平升高。这一疾病进展隐匿,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但一旦发展至晚期,可能最终导致终末期肾病(即尿毒症),需要依赖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
糖尿病肾病的五个发展阶段
第Ⅰ期:肾小球高滤过期
在糖尿病初期,尽管血糖控制不佳,但肾脏为了代偿代谢紊乱,会出现肾小球滤过率(GFR)增高的现象。此阶段肾脏体积可能轻度增大,结构尚无明显病理改变,尿常规检查通常正常,临床上难以察觉。然而,这是肾功能开始受损的早期信号,提示必须加强血糖和血压管理。
第Ⅱ期:静息期或结构损伤初期
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肾小球基底膜逐渐增厚,系膜区开始出现扩张,此时尿液中可检测到极微量的蛋白质片段,如β2-微球蛋白或转铁蛋白,但常规尿蛋白定性仍为阴性。这一阶段患者往往没有不适感,但通过敏感的尿微量白蛋白检测(UACR)可以发现异常,是干预的关键窗口期。
第Ⅲ期:早期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期)
当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持续在30~300 mg之间,即可诊断为微量白蛋白尿,标志着进入临床糖尿病肾病阶段。此期肾小球滤过率可能仍处于正常或略高水平,但肾脏的微血管已发生实质性损害。及时采取降糖、降压、改善生活方式等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进展。
第Ⅳ期:显性蛋白尿期(临床蛋白尿期)
此阶段尿蛋白显著增多,24小时尿蛋白超过300 mg,甚至达到肾病综合征水平(>3.5 g/天),常伴有下肢水肿、高血压和血脂异常。肾小球滤过率开始持续下降,肾功能逐步恶化。治疗重点在于严格控制血压(优选ACEI或ARB类药物)、优化血糖管理,并限制蛋白质摄入,以减轻肾脏负担。
第Ⅴ期:终末期肾病(尿毒症期)
当肾小球滤过率降至15 mL/min以下,血肌酐和尿素氮显著升高,患者进入肾衰竭终末阶段。此时肾脏失去基本排泄和调节功能,出现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贫血、骨矿物质代谢异常等症状,必须通过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该阶段治疗难度大,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医疗成本高昂。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特征与伴随病变
糖尿病性肾病的核心病理变化是肾小球内微血管的进行性硬化与闭塞,表现为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扩张及肾小球玻璃样变。这些结构性改变导致滤过屏障破坏,蛋白质大量漏出。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肾病常与其他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并存,尤其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上,若糖尿病患者出现眼底出血、微动脉瘤或视力模糊,应高度警惕肾脏是否也已受累,建议定期进行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功能筛查。
预防与管理策略
由于糖尿病肾病具有不可逆性,早期识别和综合干预尤为重要。患者应坚持规律监测血糖、血压和血脂,保持健康饮食(低盐、优质低蛋白)、适度运动,并戒烟限酒。对于已有微量白蛋白尿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的降糖药(如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和降压药。此外,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肾功能评估和眼底检查,有助于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最大限度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存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