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什么样的人需要做骨密度检查?这些高危人群一定要重视

骨密度检查的重要性及适用人群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之一。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导致骨骼变脆,轻微外力甚至日常活动都可能引发骨折,尤其是髋部、脊柱和手腕等部位的脆性骨折,严重时可致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对于早期发现骨量流失、评估骨折风险、及时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哪些人群应优先考虑骨密度检测?

以下几类人群属于骨质疏松的高风险群体,建议尽早并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以便实现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

1. 65岁以上的女性应每年检查一次

女性由于生理结构和激素水平的变化,尤其是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量流失速度明显加快,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因此,医学界普遍建议所有65岁以上的女性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测。对于提前进入更年期或已出现绝经症状的女性,更应提前从50岁起就开始关注骨健康,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2. 70岁以上的男性也需定期筛查

虽然男性骨量基础普遍高于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病年龄相对较晚,但并不意味着男性可以忽视骨骼健康。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70岁以后,男性体内的睾酮水平逐渐下降,也会导致骨量减少和骨强度下降。因此,建议70岁以上的男性至少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若存在其他危险因素,则应增加检查频率。

3. 骨质疏松风险问卷中“阳性”者应及时检查

国际上广泛使用的“骨质疏松一分钟自测问卷”包含10个问题,涵盖家族史、体重、生活方式、用药情况等多个方面。只要其中任意一项回答为“是”,就提示存在较高的骨质疏松风险,应尽快前往医院进行骨密度检测。这类问卷操作简便,适合大众自我评估,有助于提高公众对骨健康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4. 成年后发生过骨折的人群应引起警惕

如果在成年阶段,尤其是在没有明显外伤的情况下发生骨折(如轻微跌倒导致腕部或脊椎骨折),这往往是骨质疏松的早期信号。此外,老年人一旦出现髋部骨折,几乎都与骨密度降低密切相关。因此,任何成年后不明原因的骨折都应作为警示信号,及时进行骨密度评估,防止后续更严重的骨折发生。

5. 身体过于消瘦者需重点关注骨骼健康

体重过轻、BMI低于18.5的人群,由于脂肪和肌肉组织较少,对骨骼的保护作用减弱,同时体内激素分泌可能失衡,更容易出现骨量流失。这类人群即使年轻,也应定期关注骨密度变化,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增强骨骼强度。

6. 长期腹泻患者不可忽视骨密度问题

慢性腹泻会影响钙、维生素D及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骨骼代谢异常,长期下去会加速骨质流失。尤其是患有炎症性肠病、乳糖不耐受或胃肠道手术后的患者,更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必要的营养素。

7. 长期酗酒或大量吸烟者风险更高

酒精会干扰成骨细胞的功能,抑制骨形成;而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则会破坏骨微结构,降低骨密度。研究显示,每天饮酒超过3个标准杯或吸烟超过20支的人群,骨质疏松风险显著升高。因此,这类人群不仅应尽早开展骨密度检测,还应积极戒烟限酒,改善生活习惯。

8. 出现性功能障碍的老年男性应排查骨健康

男性性功能减退,尤其是伴随疲劳、情绪低落、肌肉无力等症状时,往往提示体内性激素水平下降,而这与骨密度降低密切相关。老年男性若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或睾酮缺乏表现,除泌尿生殖系统检查外,也应同步进行骨密度检测,全面评估身体机能状态。

早期检查,科学防治,提升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直到发生骨折才被察觉,此时治疗难度加大。通过骨密度检查可以准确评估骨量状况,结合临床评估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包括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加强负重锻炼、改善居家安全环境等。及早干预不仅能有效延缓病情进展,还能显著降低骨折风险,帮助中老年人维持独立生活能力,提升整体生活质量。

赖羊羊2025-10-29 09:16:06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