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骨质疏松的危害有哪些?了解这些风险才能更好预防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退行性疾病,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逐年上升。其最严重、最具威胁性的危害莫过于骨折,这通常被称为骨质疏松的“终点事件”。一旦发生骨折,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骨折: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

在所有骨质疏松引发的问题中,骨折无疑是最危险的。尤其是老年人,骨骼本就脆弱,轻微跌倒或扭伤就可能导致严重骨折。髋部骨折是其中最为典型且后果严重的类型之一,往往需要进行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费用高、恢复周期长,术后还可能长期卧床,增加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风险。

腰椎骨折带来的连锁反应

除了髋部,腰椎也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高发部位。当椎体因骨密度下降而塌陷时,患者可能出现剧烈背痛、身高缩短和脊柱变形。临床上常采用“骨水泥”注入术(即椎体成形术)来稳定骨折椎体,但部分复杂病例仍需接受大型外科手术干预。更为严重的是,多节段椎体压缩会导致明显的驼背畸形,医学上称为“老年性驼背”或“圆背综合征”。

非骨折类危害同样不容忽视

即便没有发生骨折,骨质疏松也会带来多种不适症状。许多患者会感到全身骨骼疼痛,尤其是腰部和背部,久站或行走后加重。双下肢乏力、肌肉酸软也较为常见,导致上下楼梯困难,行动迟缓。夜间腿部抽筋频繁发作,影响睡眠质量,进一步削弱身体机能。

隐形伤害:内脏受压与功能受限

随着脊柱变形加剧,胸腔和腹腔的空间被逐渐压缩。弯曲的脊柱会向下挤压肺部,造成肺活量下降,出现呼吸短促、易疲劳等症状,尤其在活动后更为明显。同时,胃部受到压迫,进食量减少,容易引发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肝脏、肠道等腹腔器官也被迫移位或受压,可能导致消化功能紊乱、便秘等问题,严重影响整体健康状态。

无症状≠无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骨质疏松患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常常在体检或发生骨折后才被发现。这种“静默疾病”的特性使得很多人错失了最佳干预时机。等到出现驼背、身高变矮等体征时,骨量流失往往已达到较严重程度,治疗难度也随之增加。

科学预防与有效治疗并重

幸运的是,骨质疏松并非不可防、不可治。关键在于早筛查、早干预。在尚未出现骨质疏松前,通过合理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可以有效增强骨强度,延缓骨量流失。日常应多进行负重运动如快走、慢跑、太极等,促进骨骼健康。

药物干预降低骨折风险

一旦确诊为骨质疏松,现代医学提供了多种抗骨质疏松药物,包括双膦酸盐类、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RANKL抑制剂以及促进骨形成的特立帕肽等。这些药物能够显著提升骨密度,改善骨微结构,从而大幅降低骨折的发生概率。

总之,骨质疏松的危害远不止于骨折本身,它对身体多个系统都会产生深远影响。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知,倡导定期骨密度检测,结合生活方式调整与规范治疗,是应对骨质疏松、维护晚年健康的关键所在。

路人甲2025-10-29 09:28:14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