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什么是骨质疏松?了解这种常见骨骼疾病的成因与分类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骨量逐渐减少、骨组织的微结构遭到破坏,导致骨骼强度显著下降,骨脆性增加,从而大大提升骨折的风险。这种疾病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随着病情发展,轻微的外力或日常活动(如咳嗽、弯腰)都可能引发骨折,尤其是脊椎、髋部和手腕等部位最为常见。

骨质疏松的主要类型

根据病因的不同,骨质疏松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这两类在发病机制、高发人群以及防治策略上存在明显差异,明确分类有助于更精准地进行诊断和干预。

原发性骨质疏松

原发性骨质疏松是最常见的类型,主要与年龄增长和激素水平变化密切相关。它又可细分为两种主要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绝经后骨质疏松多发生于女性绝经后的5到10年内,由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吸收速度超过骨形成,导致骨量快速流失。而老年性骨质疏松则通常出现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无论男女均可发生,主要是由于年龄相关的骨重建功能衰退所致,骨形成能力减弱,骨丢失持续累积。

继发性骨质疏松

继发性骨质疏松是由其他疾病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所引发的骨骼问题。常见的诱因包括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慢性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消化吸收障碍等。此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肝素等也可能显著影响骨代谢,造成骨密度下降。识别并控制这些原发疾病或调整用药方案,是预防和治疗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关键。

总体而言,骨质疏松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后果,如长期卧床、肺部感染甚至死亡。因此,提高公众对骨质疏松的认知,倡导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对于中老年人群尤为重要。通过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补充钙和维生素D,以及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可以有效延缓骨量流失,降低骨折风险。

有故事的女同学2025-10-29 10:27:07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