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什么是老年骨质疏松症?了解病因、危害与科学防治策略

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显现的慢性代谢性骨骼疾病,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主要类型。它主要表现为单位体积内骨量显著减少、骨微结构退化、骨密度持续下降以及骨骼脆性增强,从而大大增加骨折的风险。这种全身性的骨骼退行性改变并非简单的“自然老化”现象,而是一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病理状态,尤其在6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显著上升。

老年骨质疏松的定义与发病机制

医学上通常将70岁以上老年人发生的骨质疏松称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这类骨质疏松的发生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如雌激素和睾酮水平下降)、钙吸收能力减弱、维生素D合成不足、运动量减少以及遗传因素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重建过程失衡——骨吸收速度超过骨形成速度,导致骨量逐年流失,最终达到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

从忽视到重视:公众认知的转变

过去,许多人认为老年人驼背、变矮是“正常的老化现象”,对骨质疏松缺乏足够认识。然而,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医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一“沉默的杀手”。事实上,身高缩短并非小事,临床上常见患者因多个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而导致身高减少5厘米甚至更多。这些看似轻微的变化,实则是骨质严重流失的警示信号。

骨质疏松的潜在风险与严重后果

更值得警惕的是,骨质疏松最大的威胁在于其引发的骨折风险。老年人一旦跌倒,极易发生髋部、脊柱或腕部等部位的脆性骨折。其中,髋部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因为许多老年患者在骨折后长期卧床,继而引发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泌尿系统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致残率和死亡率极高。研究数据显示,约有20%的老年人在髋部骨折后一年内因相关并发症去世。

早发现、早干预:治未病的关键理念

现代医学提倡“治未病”的健康管理理念,即在疾病尚未显现明显症状时就进行预防和干预。对于骨质疏松而言,应在骨量开始减少的早期阶段就采取措施,而不是等到出现明显体征才就医。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如双能X线吸收法DEXA扫描)、评估骨折风险、改善生活方式是关键步骤。

科学防治策略助力健康老龄化

预防和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应多管齐下。首先,保证充足的钙摄入(每日1000-1200毫克)和维生素D补充(每日800-1000国际单位)至关重要;其次,坚持适度负重运动,如散步、太极、抗阻训练,有助于增强骨骼强度和肌肉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风险;此外,避免吸烟、限制饮酒、防止过度饮用咖啡因饮料也有助于减缓骨量流失。对于高风险人群,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RANKL抑制剂或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等。

总之,老年骨质疏松症虽常见但绝非不可避免或不可控。通过提高公众认知、加强早期筛查、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完全可以有效延缓病情发展,减少骨折发生,显著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

旧时光2025-10-29 10:27:33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