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39岁男性因小腿骨折长期卧床,竟引发废用性骨质疏松——警惕年轻群体中的隐匿性骨骼危机

(声明:本文仅供医学科普参考,为保护患者隐私,相关个人信息已做脱敏处理)

摘要:废用性骨质疏松并非老年人“专利”,年轻人也可能中招

通常认为骨质疏松多发于中老年人群或绝经后女性,但事实上,任何导致肢体长期缺乏力学刺激的情况都可能诱发一种特殊类型的骨质疏松——废用性骨质疏松。本文介绍的是一位年仅39岁的男性患者,因外伤致小腿粉碎性骨折并伴随大段骨缺损,在长达一年的卧床治疗过程中未能进行有效负重活动,最终导致患侧下肢出现明显的骨密度下降和结构退化。通过系统的骨搬运手术、科学的功能康复训练以及规范的药物干预,患者不仅成功修复了骨缺损,还显著改善了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状,逐步恢复了正常行走能力。

病例基本信息与疾病背景

患者信息概览

性别与年龄:男性,39岁主要诊断:右侧胫骨大段骨缺损、继发性废用性骨质疏松就诊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骨科初诊时间:2021年4月治疗方案:骨搬运技术(Ilizarov技术)+ 功能康复锻炼 + 药物支持治疗(碳酸钙D3片)住院周期:10天随访安排:术后每3个月复查X光,每年检测一次骨密度治疗成效:骨缺损完全愈合,废用性骨质疏松明显逆转,基本实现独立行走

一、初次面诊:从骨折到骨质流失的演变过程

患者一年前因工地意外造成右小腿严重挤压伤,导致胫骨中段粉碎性骨折,并伴有约6厘米的大段骨缺损。在当地医院经历多次清创与内固定手术后,由于骨缺损难以自行愈合,医生建议保守治疗,患者因此长期卧床休养,近一年未下地负重。此次来我院就诊的主要目的是寻求根治性手段解决骨缺损问题。查体发现,其右小腿肌肉明显萎缩,周径较对侧减少约3.5cm,皮肤遍布陈旧性手术瘢痕,踝关节活动受限,被动屈伸时有僵硬感。影像学检查显示:胫骨缺损区域无骨痂形成,周围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稀疏,髓腔扩大,足部及踝关节亦呈现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征象。结合病史与影像表现,明确诊断为“创伤后大段骨缺损合并废用性骨质疏松”。

二、治疗经过:多维度综合干预策略

1. 手术方案选择——骨搬运技术重建骨骼连续性

针对大段骨缺损,传统植骨方法存在供区损伤大、融合率低等问题。我们采用国际公认的Ilizarov骨搬运技术,即通过外固定架缓慢牵拉健康骨段,使其逐渐向缺损区移动,实现“以骨补骨”的再生修复。术前完善各项评估,包括下肢血管彩超排除血运障碍,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等指标排除慢性感染,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正常方可手术。在全身麻醉下完成截骨与外固定架安装,术后启动每日1毫米的渐进式骨搬运程序。

2. 同步开展抗骨质疏松治疗

在骨搬运的同时,积极应对已存在的废用性骨质疏松。给予口服碳酸钙D3片(每片含钙600mg、维生素D3 400IU),每日两次,确保每日钙摄入量达到1200mg以上。同时指导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增加牛奶、豆制品、深海鱼类、鸡蛋等高钙高蛋白食物摄入,促进骨基质合成。此外,鼓励尽早启动床上康复训练,如主动/被动踝泵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卧位蹬车动作等,以维持肌肉张力,减缓骨量流失。

3. 出院与居家管理

术后恢复良好,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住院10天后出院。出院时已可在他人协助下使用助行器进行短距离转移。医嘱强调坚持功能锻炼、按时服药、定期复诊,并提供详细的康复计划表。

三、治疗效果:骨骼与功能双重恢复

术后第4个月,影像学证实骨搬运段已顺利对接,骨缺损区域实现骨性愈合,外固定架拆除。在此期间,患者的肌肉萎缩状况显著改善,小腿围度增加2.8cm,膝踝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范围。骨愈合后1个月,开始在双拐保护下尝试患肢部分负重行走,未诉疼痛或不适,仅有轻微肿胀,抬高休息后可缓解。至术后第8个月(即骨愈合后4个月),复查X线显示原疏松区域骨小梁重新排列,骨皮质增厚,骨密度明显提升。患者已能脱离拐杖独立行走30分钟以上,日常生活基本自理,重返轻体力工作状态。

四、康复注意事项:长期管理是关键

1. 科学锻炼,循序渐进

即使在骨缺损尚未愈合的卧床期,也不应完全静止不动。应坚持在床上进行非负重的功能锻炼,如踝泵运动预防静脉血栓,肌肉等长收缩防止萎缩。待骨搬运完成后,逐步过渡到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避免突然负重造成再骨折风险。

2. 营养支持不可忽视

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是骨骼重建的基础。建议每日摄入富含钙的食物,必要时联合服用活性维生素D制剂,尤其对于日照不足或胃肠吸收差的人群更为重要。同时保证优质蛋白质供应,有助于胶原蛋白合成和肌肉修复。

3. 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

建议每3个月拍摄X光片观察骨愈合进展,每年进行一次双能X线吸收法(DXA)骨密度检测,动态评估骨质量恢复情况。若发现骨密度持续偏低,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加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类。

五、临床启示:重视继发性骨质疏松的早期识别与干预

本案例提醒我们,废用性骨质疏松是一种典型的继发性骨质疏松,常被原发病掩盖而延误诊治。它并非自然衰老的结果,而是由于机械应力缺失引起的骨骼“失用性退化”。无论是骨折、脊髓损伤、关节置换术后还是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均属于高危人群。临床上一旦发现患者存在肢体活动受限,就应提前预警骨质流失风险,尽早介入康复训练和营养支持。特别是年轻患者,虽然基础骨量较高,但在长期制动状态下骨丢失速度远超常人,可能在短短数月内就达到骨质疏松标准。因此,治疗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积极处理原发病因(如本例中的骨缺损),另一方面同步启动抗骨质疏松措施,才能实现功能与结构的全面恢复。

总而言之,该患者的康复历程体现了现代骨科“功能重建+生物修复”一体化治疗理念的成功实践。通过精准手术、系统康复与长期管理相结合,即使是复杂创伤后的严重并发症,也能得到有效控制甚至逆转。这也为更多类似病例提供了宝贵的临床参考。

毛小丁丁2025-10-29 10:31:47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