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女性突发腰背酸痛,竟是严重骨质疏松作祟,科学治疗一年后骨密度显著提升
(声明:本文仅用于医学科普,所有患者信息均已做隐私化处理,内容真实可靠,旨在提高公众对骨质疏松的认知与防范意识)
摘要:警惕老年性骨质疏松,早发现早干预效果更佳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及70岁以上高龄老人。本案例讲述一位75岁女性患者,平时身体状况良好,近两三个月频繁出现腰背部酸胀疼痛,甚至影响日常活动。经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系统检查,确诊为重度骨质疏松症,骨密度T值低至-4.35。通过规范的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联合治疗方案,患者在一年内症状明显缓解,复查骨密度有所回升,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基本信息概览
性别与年龄:
女性,75岁
临床诊断: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重度)
就诊机构: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初诊时间:
2021年3月
治疗策略:
生活方式优化 + 钙剂补充 + 维生素D支持 + 双膦酸盐类药物干预
具体用药方案:
碳酸钙D3颗粒每日一次、维生素D滴剂定期服用、氯膦酸二钠胶囊按疗程口服,并于一年后接受唑来膦酸静脉输注强化治疗
随访周期:
长期管理,每年门诊复查骨密度及评估病情进展
最终疗效:
腰背疼痛基本消失,脊柱叩痛减轻,骨密度较前上升,整体骨骼健康状态趋于稳定
一、初次面诊:看似寻常的腰痛背后暗藏隐患
这位75岁的老年女性患者平素身体健康,生活自理能力强,能够独立完成买菜、做饭、打扫等家务劳动,精神状态良好。然而近2到3个月以来,她逐渐感到腰部及背部持续性的酸胀不适,尤其在久坐或站立时间较长后症状加重,弯腰、咳嗽或用力排便时尤为明显。起初她认为是“年纪大了,老毛病”,并未重视。但在家人的坚持下,最终来到我院内分泌科就诊。体格检查显示,患者身高约175cm,体重70kg,体型匀称但存在轻度驼背现象。触诊发现颈椎、胸椎及腰椎均有不同程度的叩击痛,尤以胸腰段最为显著。神经系统检查提示双下肢肌力正常,感觉无异常,大小便功能完好,初步排除神经压迫性疾病可能。
二、诊疗过程:精准检查锁定病因,明确诊断开启治疗
鉴于患者主诉为慢性腰背疼痛,医生首先考虑需排除脊柱结构性病变,如肿瘤、压缩性骨折或其他退行性病变。因此安排其进行脊柱正侧位X光片检查。影像结果显示:多个椎体呈现典型的“楔形变”,即前缘高度降低、后缘相对保留,同时椎体边缘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稀疏,提示明显的骨质流失征象。为进一步量化骨骼健康水平,随即进行了双能X线吸收法(DXA)骨密度检测,结果令人担忧——腰椎部位骨密度T值仅为-4.35,远低于-2.5的标准阈值,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严重骨质疏松”标准。
结合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证据,最终确诊为老年性骨质疏松所致的慢性腰背痛。治疗方案迅速制定并实施:一方面指导患者改善生活习惯,包括增加日间户外活动时间,保证每日至少15–30分钟的日光照射以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另一方面强调饮食中富含钙质的食物摄入,如牛奶、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同时启动药物治疗三联方案:口服碳酸钙D3颗粒以补充基础钙源,配合维生素D滴剂增强肠道钙吸收效率,再辅以抗骨吸收药物氯膦酸二钠胶囊,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缓骨量丢失速度。此外,特别叮嘱患者注意居家安全,预防跌倒风险,避免提举重物和剧烈扭转动作,以防发生脆性骨折。
三、治疗成效:坚持规范治疗带来实质性改善
患者回家后严格按照医嘱执行治疗计划,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两周后复诊时反馈,腰背部酸痛感已有明显减轻,夜间睡眠质量提升,白天活动耐受力增强。此后进入长期规范化管理阶段。一年后因季节性强化治疗需要,患者再次入院接受唑来膦酸注射液静脉滴注,这是一种强效的第三代双膦酸盐药物,具有长效抑制骨吸收的作用,通常每年使用一次即可维持疗效。此次复查骨密度显示,腰椎T值由原来的-4.35提升至-3.8,虽仍处于骨质疏松范围,但已显示出积极的改善趋势。患者自述目前几乎无明显腰背不适,日常生活完全不受限制,家属也反映其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四、生活建议:防治骨质疏松需从细节入手
本次病例的成功治疗让我深感欣慰,同时也提醒我们:骨质疏松并非“不可避免的老年病”,而是可以通过早期筛查和科学干预有效控制的慢性疾病。对于广大中老年人群,特别是绝经后女性和70岁以上老年人,若出现以下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反复发作的腰背酸痛,且疼痛与体位相关——卧床休息时缓解,直立行走或久坐久站时加剧;夜间腿部抽筋频发,尤其是小腿肌肉痉挛;身高逐年缩短超过3厘米;轻微外力下发生骨折(如打喷嚏导致肋骨骨折)。这些都可能是骨质疏松的早期信号。
日常生活中,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和辅助治疗:一是坚持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八段锦等低冲击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风险;二是合理膳食,确保每日摄入足够的钙(推荐成人每日1000–1200mg)和维生素D(600–800IU);三是避免吸烟饮酒、过量饮用咖啡因饮品;四是家中做好防滑措施,浴室安装扶手,夜间留灯照明;五是务必遵从医生指导,按时服药,切勿因短期症状缓解而擅自停药,否则可能导致骨量再度流失,前功尽弃。
五、医生感悟:骨质疏松可防可控,关键在于早认知早行动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诊疗的医生,我常常感慨:人体的骨骼就像一座“钙银行”,年轻时不断储蓄,中年后开始缓慢支取。一旦失衡,就会引发骨质疏松这一“沉默的流行病”。它初期往往没有典型症状,等到出现腰背痛、驼背甚至骨折时,往往已是晚期。据统计,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患病率高达19.2%,而在女性中更是超过32%,形势不容乐观。
骨质疏松的危害不仅在于疼痛,更在于其带来的高骨折风险。髋部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因其致残率和死亡率极高。因此,我呼吁所有中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应将骨密度检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建议每1–2年检测一次。一旦确诊骨质疏松,应及时启动综合治疗,包括营养支持、运动康复和必要的药物干预。只要坚持科学管理,大多数患者都能实现症状缓解、骨密度稳定甚至回升的目标。正如本例患者所展现的那样,哪怕已经75岁,只要积极面对、规范治疗,依然可以拥有强健的骨骼和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