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骨质疏松是什么?全面解析其成因、类型与预防方法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导致骨骼变得脆弱,骨折风险显著升高。这种病症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因为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直到发生轻微外力下的骨折(如跌倒后髋部、腕部或脊柱骨折)才被发现。根据病因不同,骨质疏松主要分为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

原发性骨质疏松:与年龄和激素变化密切相关

原发性骨质疏松是最常见的类型,主要与自然衰老过程和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骨骼的新陈代谢逐渐失衡。在年轻时期,成骨细胞活跃,不断生成新骨,骨量持续积累;进入中年后,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活动趋于平衡,骨量保持稳定;而到了老年阶段,尤其是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速度超过骨形成速度,从而造成骨量快速流失。

为何女性更容易患骨质疏松?

女性在绝经后5到10年内是骨量流失最快的阶段,因此原发性骨质疏松在绝经后女性中的发病率远高于男性。据统计,65岁以上的女性中约有三分之一会经历骨质疏松相关的骨折。此外,遗传因素、体型偏瘦、钙摄入不足以及缺乏运动等也增加了患病风险。

继发性骨质疏松: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发

继发性骨质疏松并非由自然老化引起,而是由于某些基础疾病或长期使用特定药物所致。常见的诱发疾病包括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库欣综合征等,这些疾病会干扰钙磷代谢,影响骨重建过程。

哪些药物可能导致骨质疏松?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是导致继发性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这类药物广泛用于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哮喘、器官移植后的抗排斥反应等,但它们会抑制成骨细胞功能,促进钙的排泄,减少肠道对钙的吸收,最终导致骨密度下降。此外,抗癫痫药、肝素、部分抗癌药物也可能增加骨质流失的风险。

如何预防和管理骨质疏松?

预防骨质疏松应从年轻时做起,关键在于建立并维持良好的骨骼健康。日常生活中应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成年人每日建议摄入钙1000毫克,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则需达到1200毫克。同时,适度进行负重运动,如快走、慢跑、跳舞、力量训练等,有助于刺激骨形成,增强骨骼强度。

对于高风险人群,建议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如双能X线吸收法DXA扫描),以便早期发现骨量减少迹象。一旦确诊为骨质疏松,应在医生指导下采取药物干预,如双膦酸盐、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降钙素或新型的RANKL抑制剂等,结合生活方式调整,有效降低骨折风险。

总之,骨质疏松虽然常见于中老年人群,但其预防应贯穿一生。通过科学饮食、规律运动、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以及合理用药,可以显著延缓骨量流失,维护骨骼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保存记忆2025-10-29 10:52:37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