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骨质疏松有哪些典型症状?早发现早预防是关键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系统退行性疾病,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逐年上升。该病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但随着病情发展,会逐渐表现出一系列典型的临床表现。了解骨质疏松的症状,有助于及时发现、尽早干预,从而降低骨折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最常见的症状:骨骼疼痛

骨质疏松最典型的症状之一就是骨骼疼痛,尤其是腰背部疼痛最为常见。这种疼痛通常表现为持续性钝痛,久坐、久站或负重后加重,休息后可稍缓解。部分患者还会感到四肢酸胀不适,尤其是在夜间或天气变化时症状加剧。疼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承重能力下降,脊柱椎体受压变形所致。

易发生骨折:轻微外力即可致伤

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骼变得脆弱,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稀疏,骨密度显著降低。因此,在受到轻微外力,如咳嗽、打喷嚏、弯腰甚至平地摔倒时,就可能发生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腕部、髋部和胸腰段脊柱。其中,髋部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因其可能导致长期卧床、感染、血栓等严重并发症,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

身高缩短与驼背现象

随着骨质流失的加剧,脊柱椎体因承重而逐渐压缩变形,多个椎体发生楔形改变,会导致身高明显缩短,并出现圆肩驼背的体态。不少老年人发现自己几年内身高“缩水”了几厘米,这往往是骨质疏松的隐性信号。此类变化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压迫内脏器官,引起呼吸不畅、消化功能减弱等问题。

抽筋与肌肉痉挛频发

除了骨骼问题,骨质疏松患者常伴有低钙血症,这会引发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导致腿部或其他部位频繁抽筋,尤其在夜间更为明显。许多中老年人误以为这是“缺钾”或“受凉”所致,实则可能是体内钙质流失、骨代谢异常的表现。及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有助于缓解此类症状。

其他伴随症状不容忽视

部分骨质疏松患者还会出现全身乏力、活动耐力下降、关节僵硬等症状。由于骨骼支撑力减弱,日常行走、上下楼梯等活动变得吃力,生活质量显著下降。此外,慢性疼痛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如何早期识别并应对?

建议5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如DXA双能X线吸收法)。若出现不明原因的骨骼疼痛、身高变矮或轻微外伤后骨折,应及时就医。通过科学补钙、补充维生素D、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抗阻训练)以及必要时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可有效延缓病情进展,提升骨骼健康水平。

总之,骨质疏松并非“老年必经之路”,而是一种可防可治的慢性疾病。提高对症状的认知,做到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才能真正守护骨骼健康,享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火辣椒青辣椒2025-10-29 11:24:36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