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骨质疏松常用药物及科学用药指南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群中极为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尤其在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发病率逐年上升。随着年龄增长,骨量流失加快,骨微结构退化,导致骨骼变脆、易骨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种类繁多,但总体可分为几大类别,科学合理地选择和使用这些药物,对于延缓病情进展、降低骨折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础补充类药物:钙剂与维生素D
钙和维生素D是防治骨质疏松的基石,几乎所有骨质疏松患者都需要长期补充。钙是构成骨骼的主要矿物质,而维生素D则有助于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并调节骨骼代谢。常见的钙剂包括碳酸钙、柠檬酸钙、乳酸钙等,其中碳酸钙价格低廉、含钙量高,适合大多数老年人服用,但需注意应在餐后服用以提高吸收率。
维生素D分为普通维生素D(D2或D3)和活性维生素D两种形式。普通维生素D需要经过肝脏和肾脏转化为活性形式(如骨化三醇)才能发挥作用。由于老年人普遍存在肝肾功能减退,体内转化能力下降,因此仅靠普通维生素D可能不足以满足需求。此时,医生常建议加用活性维生素D制剂,如阿法骨化醇或骨化三醇,以确保其生物利用度。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市面上有“钙+维生素D”复合制剂,方便服用,但其中维生素D含量往往偏低,难以满足临床治疗需求。因此,在确诊骨质疏松后,应根据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检测结果,个体化调整剂量,并定期监测肝肾功能,避免高钙血症或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二、抗骨吸收类药物: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减少骨质分解,从而维持或增加骨密度。双膦酸盐类药物是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代表药物包括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唑来膦酸等。阿仑膦酸钠口服方便,疗效确切,已被多项大型临床研究证实可显著降低椎体和髋部骨折的风险。
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时需注意正确服药方法:空腹服用,用足量清水送服,服药后保持直立至少30分钟,避免药物刺激食管。此外,长期使用可能增加罕见但严重的副作用风险,如颌骨坏死或非典型股骨骨折,因此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周期性评估,必要时实行“药物假期”策略。
其他抗吸收药物还包括:
地诺单抗(Denosumab),一种靶向RANKL的单克隆抗体,皮下注射,每6个月一次,适用于不能耐受口服药物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以及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主要用于绝经后女性,兼具预防骨丢失和降低乳腺癌风险的作用。
三、促骨形成类药物:激活成骨细胞功能
与抑制骨吸收不同,促骨形成类药物旨在直接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促进新骨生成。目前最典型的代表是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片段(特立帕肽),它通过间歇性给药方式模拟体内PTH的生理作用,显著提升骨密度,尤其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或已有多个椎体骨折的高危人群。
特立帕肽需每日皮下注射,疗程通常不超过24个月,因其长期使用可能增加骨肉瘤风险(尽管在人类中极为罕见)。停药后建议序贯使用抗吸收药物(如双膦酸盐)以维持骨量。近年来,新型促骨形成药物如阿巴洛肽(Abaloparatide)也逐渐进入临床应用,具有更高的成骨选择性和更优的安全性。
四、综合管理与个性化治疗方案
骨质疏松的治疗不应仅依赖药物,还需结合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如步行、太极、抗阻训练)、戒烟限酒、预防跌倒等。同时,应定期复查骨密度(DXA检测)、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及肾功能指标,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每位老年患者的病情、合并症、用药史各不相同,因此治疗必须个体化。例如,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需经肾脏代谢的药物;消化道疾病患者可能更适合注射剂型;而有颌骨坏死高危因素者则需谨慎使用强效抗吸收药物。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制定长期管理计划。
总之,老年人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基础补充、抗吸收与促骨形成三大类药物各有优势,合理搭配、科学监测,才能实现“强骨防折”的最终目标。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是提升老年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