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手术前后护理全攻略:科学照护促进康复
垂体瘤是一种起源于脑下垂体的常见颅内肿瘤,多数为良性,但其位置特殊,容易影响内分泌功能及视觉通路。因此,在接受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术前准备与术后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科学、系统的护理不仅能降低并发症风险,还能显著提升患者的康复速度和生活质量。以下是针对垂体瘤患者在手术前后需要重点关注的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全面评估,精准准备
术前护理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基础环节,医护人员需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做好心理疏导与生理监测,帮助患者以最佳状态迎接手术。
1. 尿量监测:评估肾功能与水代谢状态
由于垂体瘤可能影响抗利尿激素(ADH)的分泌,导致尿崩症或水潴留等问题,因此术前必须对患者的排尿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建议实施24小时动态尿量记录,包括每次排尿的时间、颜色、性状和具体尿量,以便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内分泌紊乱,为术中补液和术后管理提供依据。
2. 视力与视野评估:判断肿瘤压迫程度的重要指标
多数垂体瘤会向上生长,压迫视交叉,从而引起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如双颞侧偏盲)等症状。术前应由专业眼科医师进行详细的视力测试和视野检查,并保留原始数据。这不仅有助于明确诊断,还可作为术后疗效评估的关键对比资料,及时发现神经功能是否改善或恶化。
3. 心理支持与健康宣教
面对脑部手术,患者常伴有焦虑、恐惧等情绪。护理人员应主动沟通,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手术流程、预期效果及可能的风险,增强其治疗信心。同时指导患者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感冒、咳嗽等增加颅内压的因素,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
二、术后护理:密切观察,预防并发症
术后72小时是病情变化最为关键的时期,必须加强监护,早期识别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保障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1. 生命体征持续监测
术后应将患者安置于安静、光线柔和的病房,使用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及意识状态。特别要注意意识水平的变化——若出现嗜睡、烦躁不安或反应迟钝,可能是颅内出血或脑水肿的表现,需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头颅CT检查,以便及时干预。
2. 准确记录出入量,警惕尿崩发生
术后因垂体后叶受损,部分患者易出现中枢性尿崩症,表现为多尿、口渴、低比重尿。护理人员需每小时观察尿色、尿量,精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当尿量持续超过200ml/h或每日总量超过4000ml时,应高度怀疑尿崩,及时报告主治医师,必要时给予去氨加压素(DDAVP)等药物控制症状。
3. 定期检测电解质,防止水电解质失衡
尿崩常伴随钠、钾等电解质异常,尤其是高钠血症或低钠血症,严重者可引发抽搐、昏迷甚至脑损伤。因此,术后需定期抽血化验电解质、血糖、肾功能等指标,根据结果调整输液方案,维持内环境稳定。对于高钠患者应缓慢补液,避免过快纠正导致脑桥中央髓鞘溶解。
4. 密切观察脑脊液漏迹象
经鼻蝶入路手术后,若鞍膈未完全闭合,可能导致脑脊液从鼻腔或口咽部渗出。护理中应注意患者是否有“清水样”液体自鼻孔流出,尤其是在低头或用力时加重;还可能伴有头痛、颈部僵硬等症状。一旦发现疑似脑脊液漏,应立即取侧卧位,禁止擤鼻、咳嗽及用力排便,迅速联系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腰大池引流或再次手术修补。
5. 饮食与活动指导
术后初期应禁食6-8小时,待吞咽反射恢复后可逐步给予流质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鼓励患者早期床上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术后3天可在协助下坐起,逐渐过渡到下床行走,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弯腰动作至少一个月。
总之,垂体瘤的治疗不仅是外科技术的体现,更离不开系统而细致的护理支持。通过术前充分准备、术后严密观察与个性化照护,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加快康复进程,最终实现患者身心的全面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