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36岁女性因头痛与月经异常确诊垂体腺瘤,微创手术联合药物治疗成功康复

(本文仅供医学科普参考,患者个人信息已做隐私保护处理)

摘要:多学科协作精准诊疗,微创手术助患者摆脱垂体腺瘤困扰

一位36岁的女性因持续性头痛及月经量减少前来就医,经过一系列系统检查后被确诊为泌乳素型垂体腺瘤。尽管曾尝试口服甲磺酸溴隐亭片进行药物治疗,但由于出现明显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而被迫停药。在综合评估病情后,医生建议实施神经内镜辅助下的经鼻蝶入路肿瘤切除术。术后配合科学的药物干预和康复管理,患者恢复良好,头痛完全缓解,泌乳素水平回归正常,月经周期也逐步恢复正常。此次成功治疗体现了现代神经外科微创技术在垂体疾病中的高效应用。

患者基本信息与疾病概况

性别:女性年龄:36岁主要诊断:泌乳素型垂体腺瘤就诊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初诊时间:2022年3月8日治疗方式: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 + 术后综合药物支持治疗

(包括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Ⅱ)、甲氧氯普胺片、垂体后叶注射液、醋酸去氨加压素片等)住院周期:7天随访安排:术后1个月复查鼻腔愈合情况,每3-6个月定期监测激素水平及影像学变化治疗成效:肿瘤完整切除,症状显著改善,内分泌功能趋于稳定,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一、初次面诊:从月经紊乱到发现潜在脑部病变

患者为一名36岁职业女性,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近半年来逐渐出现月经量减少、周期延长的现象,起初误以为是压力大或更年期提前所致,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在当地妇科门诊就诊时,B超检查未发现子宫或卵巢明显器质性病变。随后医生建议转至内分泌科进一步排查激素异常,结果发现其血液中泌乳素水平显著升高,达到正常值上限的数倍以上。初步考虑可能存在垂体功能性肿瘤。

为进一步控制病情,患者开始服用甲磺酸溴隐亭片治疗,但服药期间频繁出现头晕、恶心、乏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无法坚持长期用药,最终决定中断药物治疗。此后症状继续加重,新增间歇性前额部头痛,且月经几乎停止。为进一步明确病因,行头颅增强磁共振成像(MRI),结果显示鞍区存在一个约1.2cm大小的占位性病灶,边界清晰,符合垂体微腺瘤表现。结合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最终确诊为“泌乳素型垂体腺瘤”。经充分沟通手术必要性及风险后,患者同意接受微创手术治疗,并收入院准备手术。

二、治疗过程:精准微创手术结合个体化围术期管理

入院后,医疗团队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模式,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眼科会诊进行了详细的视力与视野检测,结果显示无明显视野缺损或视神经受压征象;乳腺科检查亦未见乳头溢液现象,排除其他高泌乳素血症常见原因。实验室检查方面,除泌乳素显著增高外,其余垂体前叶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激素(GH)等均处于正常范围,肝肾功能、凝血机制、传染病筛查均无异常,具备手术条件。

鉴于肿瘤体积较小(直径<1.5cm)、完全位于蝶鞍内、未突破鞍膈,且无颅内侵犯迹象,医疗团队决定采用目前最先进的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该术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面部无切口、不影响外观等优势,已成为当前治疗垂体微腺瘤的首选方法。

手术过程顺利,在高清内镜直视下精准定位并完整切除肿瘤组织,术中出血少,未损伤周围重要结构。术后转入重症监护观察24小时,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早期出现轻度头痛与恶心呕吐,考虑与麻醉后反应及手术局部刺激有关,给予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Ⅱ)镇痛、甲氧氯普胺片止吐处理,症状迅速缓解。同时预防性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抗感染,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减少术区渗血,保障伤口愈合。

值得注意的是,术后第2天患者出现尿量增多(每日超过3000ml)、尿比重下降,提示短暂性中枢性尿崩症,这是垂体手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立即启动干预措施:皮下注射垂体后叶注射液,并口服醋酸去氨加压素片,严格记录出入水量。经5天规范治疗,尿量逐渐恢复正常,电解质保持平衡,未发生低钠或高钠血症。

术后第3天复查鞍区增强MRI显示肿瘤全切,无残留或出血征象;内分泌复查显示泌乳素水平已降至正常范围,其余激素仍维持稳定。病理报告确认为“泌乳素分泌型垂体腺瘤”,印证了术前诊断。患者精神状态良好,无发热、无脑脊液漏、无鼻腔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第7天顺利出院。

术后随访与鼻腔护理

按照计划,患者于术后1个月返院接受内镜下鼻腔探查术,医生观察到鼻黏膜及鞍底重建黏膜瓣愈合良好,清除少量积存分泌物,未见感染或脑脊液漏迹象。此次操作不仅有助于促进鼻腔通气恢复,也为后续长期随访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治疗效果:症状消失,内分泌功能逐步恢复

术后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患者整体恢复理想。头痛症状彻底消失,睡眠质量明显提升;月经周期由原先的闭经状态逐步恢复为规律性来潮,经量接近正常水平;复查垂体全套激素显示泌乳素持续处于正常区间,未见反弹趋势;鞍区增强磁共振未提示肿瘤复发或新生占位,影像学评估达到临床治愈标准。

患者表示情绪更加稳定,精力充沛,工作效率提高,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目前无需继续服用溴隐亭或其他激素替代药物,仅需定期随访监测即可。

四、术后注意事项与生活指导

虽然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但术后科学管理仍是防止复发、保障远期健康的关键环节。以下是针对此类患者的几点重要建议:

1. 饮食调理

术后初期应以冷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如凉粥、酸奶、果汁等,避免进食过热或辛辣刺激性食物(如麻辣烫、火锅、烧烤等),以防诱发鼻腔毛细血管扩张导致出血。恢复期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与蛋白质,增强机体免疫力。

2. 并发症监测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术后垂体功能减退,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血压偏低等,若化验提示激素水平低下,则需遵医嘱进行长期激素替代治疗,如补充糖皮质激素或甲状腺素。

3. 尿崩管理

一过性尿崩较为常见,应注意每日监测尿量,控制在2500ml以内。适当限制饮水量,避免水中毒,同时关注血钠水平,防止电解质紊乱。

4. 定期复查

建议术后每3-6个月复查一次垂体激素全套及鞍区增强MRI,动态观察有无激素异常波动或肿瘤再生长迹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5. 日常行为禁忌

避免用力咳嗽、剧烈擤鼻、抠鼻等动作,以免影响鞍底修复结构稳定性,增加脑脊液漏风险。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必要时可使用缓泻剂辅助排便。

五、临床启示与医生感悟

垂体腺瘤是成人最常见的良性颅内肿瘤之一,约占所有脑肿瘤的10%-15%。根据肿瘤是否分泌激素可分为功能性与非功能性两大类。其中,泌乳素型垂体腺瘤最为常见,约占全部垂体瘤的40%-50%,女性多发,典型表现为月经紊乱、不孕、溢乳、头痛及视力障碍等。

对于此类患者,一线治疗通常首选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甲磺酸溴隐亭或卡麦角林,多数患者可在服药后实现泌乳素下降和肿瘤缩小。然而,约有20%-30%的患者因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如头晕、恶心、体位性低血压)或疗效不佳而需转向手术治疗。

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发展,经鼻蝶入路已成为大多数垂体微腺瘤和部分大腺瘤的首选手术方式。相比传统开颅手术,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美容效果好等显著优势。对于肿瘤局限于鞍内的患者,手术全切率可达80%以上,术后缓解率高。

此外,对于未能完全切除或术后复发的病例,还可选择二次手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如伽玛刀)或联合药物治疗等多种策略,形成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本例患者的成功康复,正是精准诊断、微创手术与全程管理相结合的典范。

最后提醒广大女性朋友:当出现不明原因的月经异常、头痛、视力模糊或情绪波动时,应及时就医排查内分泌系统疾病,尤其是垂体相关病变,早诊断、早干预,才能最大程度保护生育能力与神经系统健康。

梵美施2025-10-30 10:11:17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