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男孩被确诊为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症,身高停滞多年如8岁儿童,及时干预后实现显著增长
(本文仅供医学科普参考,患者个人信息已做隐私保护处理)
案例概述:生长迟缓引发家长警觉,科学诊疗助力孩子重获成长希望
一位年仅12岁的男孩因身高长期停滞不前,外观看起来仅有8岁左右,引起了家人的高度重视。家长反映,孩子近几年身高几乎没有变化,明显落后于同龄人,心理压力也逐渐增大。为此,家人带其前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儿科内分泌专科就诊。经过系统的生长评估与实验室检查,最终通过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确诊为“生长激素部分缺乏型矮小症”。在采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替代治疗并配合生活方式调整后,患儿在6个月内身高增长达4厘米,疗效显著,身心状态明显改善。
【基本信息】
性别:男|年龄:12岁|实际身高:远低于同龄标准百分位|就诊时间:2021年9月|就诊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儿童内分泌科
【疾病类型】
生长激素部分缺乏所致的矮小症(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 Short Stature)
【治疗方案】
皮下注射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每日一次)+静脉滴注盐酸精氨酸注射液(用于激发试验)+规律体育锻炼+营养结构优化
【治疗周期】
持续规范治疗6个月,期间定期随访监测生长速度、骨龄及激素水平变化
【治疗效果】
治疗半年内身高累计增长4cm,生长速率由原来的每年不足4cm提升至接近正常青春期发育水平,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一、初诊实录:外表稚嫩引疑虑,系统评估揭示真相
初次接诊时,医生直观判断该患儿体态发育相当于小学低年级学生,与其自报的12岁年龄严重不符。详细询问病史得知,患儿自5-6岁起生长速度明显放缓,近3年来年均增高不足4厘米,远低于儿童正常生长曲线标准(正常应≥5-7cm/年)。父母身高均处于中等水平,家族无明显遗传性侏儒病史。经绘制个体化生长曲线图分析,确认其生长轨迹长期偏离正常范围。结合临床表现,初步怀疑存在内分泌系统功能障碍,尤其是垂体-生长激素轴异常,遂建议住院进行生长激素激发试验以明确诊断。
二、深入检查:激发试验锁定病因,多维度排查排除隐患
为了准确评估患儿体内生长激素的分泌能力,医疗团队安排了标准的药物激发试验。患儿入院当晚8点起禁食,次日清晨抽取空腹血样测定基础生长激素浓度。随后通过静脉滴注盐酸精氨酸注射液刺激垂体释放生长激素,并在用药后30分钟、60分钟、90分钟和120分钟分别采血检测生长激素动态变化。检测结果显示:基础值为3.18ng/mL,30分钟达峰值8.94ng/mL,之后迅速下降至120分钟时仅为0.31ng/mL,峰值未超过10ng/mL的标准阈值,提示生长激素分泌功能部分受损。
为进一步排除其他潜在病因,医生还安排了一系列辅助检查,包括头颅垂体MRI扫描、肾上腺彩超、胸部X光片、心电图、甲状腺功能五项、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等,结果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或肿瘤占位。综合所有数据,最终确诊为“特发性生长激素部分缺乏性矮小症”,排除了颅内肿瘤或其他全身性疾病导致的可能性。
三、治疗过程与阶段性成效:药物联合生活干预双管齐下
确诊后,治疗方案立即启动。主要措施为每日晚间睡前皮下注射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模拟人体自然分泌节律,促进骨骼线性生长。同时,医生特别强调非药物干预的重要性,建议患儿每天坚持至少1小时中等强度运动,如跳绳、打篮球、游泳等有助于刺激生长板活性的项目。
治疗一个月后首次复查,患儿身高较前增加0.5cm,体重稳定,无发热、关节痛或注射部位不适等副作用。三个月后复诊,身高又增长2cm,整体体型开始出现积极变化,食欲改善,精神状态良好。六个月内身高总计增长4cm,骨龄进展符合预期,各项生化指标保持正常,未出现继发性内分泌紊乱。家长反馈孩子自信心增强,愿意参与集体活动,心理状态明显好转。
四、日常管理建议:家庭护理与长期随访不可忽视
尽管治疗取得了理想效果,但医生仍提醒家长需持续关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 注射管理与皮肤护理
由于需要长期皮下注射生长激素,家长应在专业指导下掌握正确注射技术,每次更换注射部位(常见于腹部、大腿外侧),避免在同一区域反复注射造成脂肪萎缩或硬结形成。若发现红肿、疼痛、皮下结节等情况应及时就医,防止局部感染或影响药效吸收。
2. 科学饮食搭配
均衡营养是支持生长发育的基础。建议每日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瘦肉(牛肉、鸡肉)、鱼类及豆制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C、D和矿物质锌、钙等。尤其要注意维生素D的摄取,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鱼肝油或阳光照射,促进钙吸收,助力骨骼健康发育。
3. 规律作息与充足睡眠
生长激素主要在夜间深度睡眠阶段大量分泌,因此保证每晚9点前入睡、睡眠时间不少于8-10小时至关重要。应减少电子设备使用,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物钟。
4. 定期医学随访
建议每3个月回院复查一次身高、体重、生长速度、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并每年拍摄骨龄片,评估治疗响应情况,及时调整治疗剂量,确保安全有效。
五、医生手记:早发现、早干预是扭转生长困境的关键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儿童内分泌疾病的临床工作者,我深知每一个“长得慢”的孩子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复杂的生理机制。本例患儿属于典型的生长激素合成与释放不足引起的矮小症,虽无原发性脑部病变,但若未能及时识别和干预,极有可能错过最佳干预期,最终成年终身高显著低于遗传潜力。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公众对儿童生长发育问题的认知提升,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生长曲线的监测。事实上,只要做到“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大多数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症都能获得良好预后。目前重组人生长激素疗法已非常成熟,安全性高,配合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完全可以帮助孩子追赶上同龄人的成长步伐。
在此呼吁广大家长:不要简单将孩子“长得慢”归因为“晚长”,而应主动记录每年身高增长情况,一旦发现年增长低于5厘米,或明显低于同龄人,务必尽早就诊儿童内分泌专科,争取黄金干预期,让孩子不留遗憾地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