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什么是脚气病?全面解析两种常见类型及其症状与成因

脚气病的双重含义:营养缺乏与真菌感染

“脚气病”这一术语在日常生活中常被提及,但很多人并不清楚它实际上包含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含义。一种是由于营养素缺乏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另一种则是由微生物感染导致的局部皮肤问题。尽管名称相似,两者的病因、表现和治疗方法完全不同,了解它们的区别对于正确诊断和科学防治至关重要。

维生素B1缺乏引发的脚气病(营养性脚气病)

从营养学角度来看,脚气病主要指因长期缺乏维生素B1(又称硫胺素)而引起的一种代谢性全身疾病。维生素B1在人体能量代谢,尤其是碳水化合物的分解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当摄入不足或消耗过多时,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最容易受到影响,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典型的表现首先出现在神经系统方面,患者可能出现神志淡漠、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认知功能障碍。随着病情发展,还可能伴随四肢麻木、刺痛感、肌肉无力甚至运动障碍,严重者可出现行走困难、共济失调等症状。这类以神经损害为主的类型被称为“干性脚气病”。

循环系统受累:湿性脚气病的特征

除了神经系统,维生素B1缺乏还会对心脏和血管系统造成严重影响。这类以心血管症状为主的情况称为“湿性脚气病”。患者常表现为心慌、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下肢水肿,甚至出现明显的胸闷和气短。体检时可发现心脏扩大、静脉压升高以及体循环淤血等体征,严重时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危及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饮食结构单一、长期食用精制米面的人群中,如酗酒者或贫困地区居民,该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因此,均衡膳食、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如全谷物、豆类、瘦肉、动物肝脏等)是预防此类脚气病的关键措施。

真菌感染所致的“脚气”:俗称的足癣

另一种广为人知的“脚气”并非营养缺乏所致,而是由皮肤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医学上称为“足癣”。这种类型的“脚气”多发生在脚趾间、足底或足侧缘,常见症状包括皮肤发白、糜烂、脱皮、瘙痒剧烈,有时还会出现水疱、裂口甚至继发细菌感染导致溃疡和异味。

致病真菌主要是 dermatophytes(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它们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因此穿不透气的鞋袜、公共浴室赤脚行走、脚部多汗等因素都会增加感染风险。此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不仅可在自身其他部位扩散(如传染至手部引起“手癣”或到腹股沟引起“股癣”),也可通过共用拖鞋、毛巾等物品传播给他人。

如何区分两种脚气病?

虽然都叫“脚气病”,但营养性脚气病是全身性疾病,影响神经和心脏;而足癣是局限性的皮肤感染,主要表现为瘙痒和皮损。两者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式上完全不同。若出现不明原因的精神异常、心悸水肿,应考虑维生素缺乏的可能性;而若只是脚部瘙痒脱皮,则更可能是真菌感染。

准确识别病因有助于及时就医并采取正确的干预手段。无论是补充营养还是抗真菌治疗,早期发现和规范处理都能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保障身体健康。因此,公众应提高对“脚气病”双重含义的认知,避免混淆误解,做到科学防治。

四叶草2025-11-03 08:48:23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