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减肥不当竟引发脚气病?揭秘维生素B1缺乏的健康隐患

现年33岁的俐娜在将6岁的女儿送往婆婆家就读小学后,决心重塑自己20岁时的苗条身材。她开始严格执行节食计划:每天中午仅食用少半碗米饭,搭配极少的菜肴,早晚则各吃一个苹果充饥。虽然过程十分艰苦,但她确实看到了显著成效——体重明显下降,腰围和臀围也变得纤细了许多。然而,就在她为自己的“减肥成果”感到欣喜时,身体却出现了异常状况:频繁的恶心、呕吐接连发生,随后发展为心慌、呼吸急促,甚至无法平躺入睡,心跳最快时高达每分钟180次。家人紧急将其送往武汉市一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心内科就诊,经杨教授详细检查后确诊:俐娜所患的是由维生素B1严重缺乏引起的脚气病。经过静脉注射大剂量维生素B1并配合综合治疗,几天内心率逐渐恢复正常,半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节食减肥背后的隐性健康风险

面对突如其来的诊断结果,俐娜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是为了变得更健康才去减肥,怎么反而“减”出了一种罕见疾病?其实,这种情况并非个例。据美国相关医学研究统计,在采取极端节食方式减肥的女性群体中,脚气病的发病率已超过11.2%。尽管我国尚未开展全国性的流行病学调查,但近年来各大医院心内科陆续接诊类似病例,提示这一问题正悄然上升,尤其值得广大追求瘦身美的女性朋友高度警惕。盲目节食不仅可能导致营养失衡,更可能诱发严重的代谢性疾病,脚气病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

脚气病≠“脚气”:名称相似,病因迥异

常见误解需澄清

很多人一听“脚气病”便误以为是俗称“香港脚”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即足部趾间瘙痒、脱皮甚至溃烂的情况。但实际上,医学上的“脚气病”(Beriberi)是一种因长期缺乏维生素B1(硫胺素)而导致的全身性代谢障碍疾病,主要影响心血管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与真菌无关。这种命名上的混淆常常导致公众对疾病的认知偏差,延误诊治时机。

历史渊源与现代认知

早在公元7世纪的隋唐时期,我国古代医书中就有关于“久食精白米而致脚弱”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对脚气病的初步认识。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翼方》中更是明确将脚气病分为“肿型”、“不肿型”以及“脚气入心”三大类,体现出古人对该病病理机制的深刻洞察。直到19世纪末,西方科学家才最终确认维生素B1缺乏是该病的根本原因。如今,在正常饮食条件下,普通人极少会患上此病;然而,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尤其是部分女性为追求快速瘦身而长期偏食、过度节制饮食,使得这类营养缺乏症再度浮现于临床视野。

维生素B1为何如此重要?

能量代谢的关键“点火器”

人体维持生命活动需要持续不断的能量供应,而葡萄糖是细胞最主要的能源物质。但葡萄糖要被有效分解并释放能量,必须依赖多种酶的催化作用,其中维生素B1作为辅酶参与关键环节——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可以形象地比喻:如果葡萄糖是一桶汽油或一堆木材,那么维生素B1就是点燃它的“火种”。一旦缺少这个“火种”,即使体内储存了大量葡萄糖也无法转化为可用能量,造成“有粮无火”的困境。

高耗能器官首当其冲

心脏和神经系统是人体中最活跃、耗能最高的组织系统,对能量供给极为敏感。当维生素B1长期摄入不足时,这些器官最先受到损害。临床上表现为两种主要类型:湿性脚气病以心功能不全为主,出现心动过速、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甚至急性心力衰竭;干性脚气病则以周围神经病变为主,患者常感四肢麻木、刺痛、肌肉无力,严重者可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行走困难等症状。俐娜所经历的心悸、气短、不能平卧正是湿性脚气病的典型表现。

科学预防脚气病的五大策略

1. 改掉不良饮食习惯

酗酒是导致维生素B1缺乏的重要因素之一,酒精不仅干扰其吸收,还会加速其排泄。此外,长期偏好甜食、碳酸饮料或加工食品的人群也容易出现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因此,建立健康的饮食模式至关重要。

2. 注重膳食多样化搭配

维生素B1广泛存在于天然食物中,如瘦肉、动物肝脏、豆类、坚果(特别是花生)、全谷物及绿叶蔬菜等。应避免单一主食结构,杜绝“只吃白米饭不吃菜”的错误观念。相较于精制米面,糙米、燕麦、小米等粗粮保留了更多的胚芽和麸皮,含有更为丰富的B族维生素,建议每日适量摄入。

3. 科学减肥,拒绝极端节食

减肥不应以牺牲营养为代价。合理的减重方案应在保证基础营养摄入的前提下,通过控制总热量、调整饮食结构与增加运动来实现。对于正在节食或采用代餐产品的人群,务必关注维生素B1及其他B族维生素的补充,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复合维生素制剂。

4. 医疗干预中的特别注意事项

临床上,对于因疾病导致进食困难的患者(如癌症化疗、胃肠手术后、神经性厌食等),医护人员在给予静脉补液尤其是葡萄糖输注前,必须优先评估其维生素B1水平。若未先行补充维生素B1而直接输入大量葡萄糖,可能迅速诱发“韦尼克脑病”或急性心力衰竭,危及生命。因此,“先补维生素B1,再给葡萄糖”已成为国际通行的安全原则。

5. 提高诊断意识,及时识别潜在病例

对于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心功能下降或周围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尤其是在存在长期饮食不良史的情况下,医生应考虑脚气病的可能性。有条件者可通过检测血液中丙酮酸水平或红细胞转酮醇酶活性来辅助诊断;若条件有限,也可尝试使用维生素B1进行试验性治疗——若症状在数小时至数日内显著改善,则高度支持该诊断。早期识别与干预往往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避免病情恶化。

春风无眠2025-11-03 08:53:57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